和谐军休家园经验交流**军休所位于XX市驻军较为集中的黄浦大街。2000年建所,设七个服务管理点,接收管理军队离退休干部438人,其中师职干部312人,工作人员12名。近年来,我们强化人本理念,努力营造人际和谐、庭院和谐、军休所与周边社区和谐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服务管理质量,为支持军队改革和国防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获得省级先进军休所、市级文明单位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强化硬件建设,打造和谐休养环境提高军休干部休养质量,首要任务是为军休干部营造一个舒适的休养环境。近年来,我们按照创建和谐军休家园要求,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强化硬件建设,使军休所营院面貌焕然一新,成为社区一道亮丽风景。一是积极争取市、区、街道把军休所基础设施纳入统一规划。先后筹集资金730万元,对水、电、燃气按社区管理要求进行了改造;对近300米下水管网进行了翻新;统一安装了安全监控系统,彻底解决了直接影响军休干部居住环境、日常生活和安全管理等难题。二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把军休所环境美化纳入市创建山水园林城计划。先后投入80多万元,修建花坛,种植各类花卉、树木370余种、近万棵,绿化覆盖率达59%,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三是完善文化、体育、娱乐设施。自筹资金130余万元,对7个服务管理点分别设置了阅览室、电脑室、荣誉室、棋牌室、书画室、健身室、医疗保健室和排练场,满足了军休干部文体活动的需要。二、创新服务管理方式,树立人本和谐理念从2005年开始,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创新服务管理方式,通过人性化服务和规范化建设,促进了服务管理质量的全面提升。(一)依托社区,拓宽服务领域。为适应军休服务社会化的发展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社区服务功能和优势,推进服务管理工作向社会延伸,形成了军休所与社区优势互补、互助合作的服务管理新格局。现有7个服务管理点均由所里与社区签订第1页共4页了共建协议,社区把军休干部列为重点服务对象,建立《军休干部需求服务登记表》,包括:水、电、气、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等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定期上门灭蚊鼠蟑螂、修理电器,提供家政服务,使军休干部享受的服务项目更多、内容更细、质量更高。(二)建立“三卡”,实施人本服务。一是《应急求助卡》。注明军休所每个工作人员的联系电话与定点医院急救中心、辖区派出所、煤气、水电公司、社区居委会等电话号码,做到了足不出户、联系及时、服务到家。二是《爱心联系卡》。注明军休干部的姓名、地址、病史、血型及其子女的联系方式和对口医院的电话号码,让军休干部随身携带,以防意外发生。三是《结对帮扶卡》。对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分别与工作人员结对帮扶,定期到老人家里走访,了解掌握健康状况和需要帮助的事项,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办实事。老人生病有工作人员陪伴,给予亲情关爱。通过“三卡”服务,做到了有所呼必有所应,有所需必有所帮,既提升了服务管理质量,又促进了工休人员之间的和谐。(三)建章立制,做到规范服务。一是根据工作需要,完善了工作人员职责、工作学习等制度共19项,并汇编成册,发给全体工作人员和军休干部,做到有章可循。二是根据服务内容及特点,制订7类39项服务管理工作细则,定岗定责,分工协作,做到规范服务。三是建立政策、经费、管理“三公开”的监督机制,做到透明服务,从而有效地推动了服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三、发展军休文化,拓宽和谐人文底蕴(一)创办老年大学,提升军休干部生活品位。2005年,我所根据军休干部需求,筹资近100万元,创办了“黄浦军休老年大学”。先后开设了时事、政治、保健、按摩、书法、绘画、声乐、舞蹈、电脑等课程。老年大学开办以来,有4所大学和单位的11名专家、教授义务授课,710名军休干部及其家属参加了学习。(二)开展特色活动,提升军休干部政治品位。一是定期组织军休干部开展“逛江城、看变化、赞改革”活动,使他们第2页共4页充分感受改革发展建设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坚定理想信念。二是每年组织军休干部到革命老区学习参观,缅怀先烈,重温我党我军的光辉里程,增强政治责任感。2005年,军休干部在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