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应承担的生态责任据2005年10月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从2005年起,XX市政府将每年拿出370万元向市民“买生态”———在规定城市林业生态保护区域严禁破坏林地、采伐林木、捕猎野生动物和采集野生植物的同时,由政府每年向保护区域范围内的单位或个人提供一定数额的生态公益补偿金。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百姓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同时在保护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买生态”,让XX市政府真正地将生态保护的担子挑了起来,消除了百姓利益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使环境保护和老百姓的利益兼顾。从以上事件中可以看出,地方政府正在积极地响应党中央提出树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创建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的号召。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政府的职能需要重新定位,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为当今政府无可推卸的重大责任之一。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趋势和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党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这包含3个内涵:一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是人与人的和谐。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与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共识:一个和谐社会,既要造福当代,使人们不断得到利益,也要顾及后代,使后代有发展的空间、资源和物质基础。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重中之重在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中,人和自然的和谐是其中第1页共7页的重要内容,因为它是维护地球生命结构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在辩证发展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一方面是自然力作用于人,另一方面是人反作用于自然。人的生产活动就是对自然的利用,这种生产活动总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自然,其后果固然有影响自然界生态平衡的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改变地理环境的能力将日益增强,然而,这种趋势也积累着巨大的隐患。人与自然本是一个不可须臾分离的有机整体,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要求。优美环境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目标。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与环境优化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如果经济繁荣了,环境却恶化了,恶化了的环境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繁荣的经济就不能持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长久的环境优化比暂时的经济繁荣更重要。环境优化是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的基础,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人类破坏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改善自然就是发展人类自己。3我国当前的生态透支状况据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中18%的gdp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而获得的,这种代价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之中。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与全球荒漠化直接有关的指标———大陆度,同现在相比将提高3.3%。测算结果发现,我国年平均气温预计比现在增加0.6~1.4℃,海平面将上升10多㎝。这些生态环境的变化将产生严重的后果:年平均陆地总蒸发量比现在增加45~50亿m3;冬小麦播种期将比现在平均延迟1.5~3d;旱地每年平均增加0.47~0.5万km2;生物多样性上,受威胁的植物物种将由目前的15%~20%增加到17%~22%;人均水资源由目前的2600m3下降到1850m3。依赖于18%的生态透支增长起来的gdp让人们忧心。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政绩,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是需要负主要责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实施1年多来,并没有取得期望的效果,未经环保部门审查就擅自开工建设的项目仍屡屡出现。甚至一些官员为了“帽子”、“票子”,不惜违背经济规律,盲目上项目、办企业、搞投资,在一些严重第2页共7页污染环境或埋下生态破坏隐患的建设项目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