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全册古诗文练习题及答案八年级全册古诗文练习题及答案一、《桃花源记》练习题【训练一】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⑴寻向所志⑵未果,寻病终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⑷悉如外人⑸咸来问讯⑹后遂无问津者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古今义.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⑵阡陌交通:古义:今义:;⑶无论魏晋:古义:今义:;⑷芳草鲜美:古义:今义:3、第②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4、有些成语出自选文,请写出:5、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6、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与“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一一为具言所闻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男女衣着,悉如外人D、不足为外人道也【训练二】1、第②自然段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原文,简要回答)⑴自然环境:⑵社会坏境:⑶人们生活:2、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3、第⑤自然段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它的作用是在说明4、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5、文章表达了作者所要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世界?6、“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7、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于桃花源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9、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的主旨是什么?二、短文两篇练习题(一)陋室铭【训练一】1、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句,意在表明2、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是在于说明3、能统领全篇的一个词语是4、回答下面问题.⑴能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一句是⑵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的句子是⑶写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的句子是5、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7、翻译句子.⑴“何陋之有?”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8、用文中的语句填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⑴无丝竹之乱耳⑵无案牍之劳形⑶有仙则名⑷惟吾德馨10、解释加横线的字,并写出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成语.惟吾德馨惟:成语:【训练二】1、按下面的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⑴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⑵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2、这段文字从主人的生活环境清幽、、及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等四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二)爱莲说【训练一】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⑴可爱者甚番()⑵出淤泥而不染()⑶濯清涟而不妖()()⑷陶后鲜有闻()()2、有许多同学喜欢“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诩.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3、文中作者把“莲”比做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4、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据民意调查前三名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那种花?并谈谈理由?5、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并写出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成语.⑴香远益清:益:成语:⑵陶后鲜有闻:鲜:成语:6、比较下面的两段文字,体会这两句话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用意?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这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⑴作者是在慨叹,讥讽达了作者.⑵句表达了作者.【训练二】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的世风的鄙弃.2、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者他怎样的思想感情?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