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如何,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决策,着眼市场需求,立足本地优势,加大引导力度,科学发展思维,创新工作方式,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题,在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显现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竞争力增强、带动力加大的新态势。一、推进有力成效明显——看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正进人总量增多、结构优化、规模扩大、后劲增强的新时期。具体表现如下:1、生产基地初具规模。现有5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50万亩无公害水产板块基地、4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30万亩油菜基地、10个花卉苗木基地和6个畜禽小区养殖基地。2、加工企业种类齐全。区域特色明显,产业聚集度高,形成了粮食、蔬菜、水产品、中药材、肉类加工等11大系列130个品种。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592家,比上年增加14个,从业人员13100人。3、龙头企业异军突起。规模不断壮大,布局进一步优化,共有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2家,其中年产值过千万元的共有33家,过五千万元的11家,过亿元的6家。4、优质品牌层出不穷。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已注册的商标有武昌鱼牌、嘉禾牌、洋澜牌、枫树牌、神凤凰牌、梁湖牌等农产品商标200多个。其中有6个系列农产品建立了第1页共4页质量标准体系,有8个农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标识,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产地、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的达29个。5.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市已建立了136家农民股份有限公司、37家各类农产品专业协会,另外还有300多个农产品营销专业户,常年从事农产品经销业务的个体商贩近万人。二、进展明显发展滞后——探存在问题及原因尽管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先进地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体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全市42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中,产值最高的也不足2亿元,省级龙头企业只有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尚属空白。水产、畜牧、蔬菜是我市具有优势的产业领域,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在全省乃至全国位居前列的龙头企业。二是企业自身实力不强,素质不高。一些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深度加工不够、技术管理人才缺乏,大量农产品以鲜销和初级加工为主。三是企业品牌杂牌多,精品少。全市现有农产品商标达200多个,由于没有组织实施统一标准、统一品牌战略,农产品品牌普遍存在“多、乱、杂”现象,缺乏真正叫得响、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名牌。四是政策扶持门槛较高,资金短缺。龙头企业普遍存在“大型企业贷不足,中型企业贷款难,小企业贷不到”的问题,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五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研发滞后。我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产量高、品质好,近几年虽兴建了一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但与我市农产品加工现状需求还很不适应,特别是在农产品项目的研发、包装和论证的力度上还需下大力气,还需重点整理储备一批大项目,加大招商力度。现在外地对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同行的做法是:零地租,提供配套资金,实行“交钥匙工第2页共4页程”。而我市还没有类似的政策,影响了外地龙头企业的引进。三、发展企业做强龙头——议实现途径与建议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现实要求,更是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赶超式发展的客观需要。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加强引导,注重服务,不断推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就我市而言,应从“五化”着手:强化基地建设,完善联结机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