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进入必修一的压轴之作,和大家一起探讨有关动物的话题。谈到动物,我不禁想起去年享有“中国电影界的海明威”之称的陆川导演的电影《可可西里》:(播放片段)交流感想: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出你的感受。(惨不忍睹)实际上,如今关于虐杀动物的报道屡见不鲜,但同时也有一大批动物和环境的保护主义者在用他们毕生的心血努力着,比如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来认识这位学者。(二)关于奥尔多·利奥波德作者简介:“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背景介绍: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重点字词:(1)嗥叫(háo)驯服(xǜn)蔑视(miè)迸发(bèng)湍急(tuān)艾蒿(àihāo)疲惫(bèi)饿殍(piǎo)蜿蜒(wānyán)毛骨悚然(sǒng)(2)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阙。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饿殍:饿死的人。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也做“中”。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三)初读文本1、一声狼嗥对于猎人和牧牛人来说意味着什么?2、狼该杀吗?请谈谈你的看法。预设要点:(1)该杀:狼是一种残忍的杂食动物,对人的性命和其他弱小动物构成了威胁,尤其对畜牧业产生不小的危害。(2)不该杀:①从人道的角度上考虑,和人类一样它是自然界事物相生相克的产物。人们往往只看到狼的凶残,实际上狼是及其有智慧的动物。它也有灵性也有感情,母狼不仅精心抚育自己的孩子,碰到失去母亲的小狼,也会把它抚养长大。狼是一夫一妻制,公狼很有责任感,母狼很有爱心。每年四月份母狼产仔的时候,公狼每天都要出去猎食,它尽可能的吞下食物,回来后把食物吐出来分给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吃。②狼是自然界生物链中的一员,人类如果缺了狼,并不见得生活得更好。(四)细读文本1、阅读全文,思考:贯穿全文的是那一声狼嗥,课文第1小节,是对狼嗥的特写镜头,体会作者传神的描写。“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文章开篇即以“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样一段描写震撼阅读者。2、这一声狼嗥,对每一样生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读第2小节,“每一种活着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对鹿来说……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那么,对山来说呢,这一声嗥叫意味着什么?(小组讨论,组织回答)——野性的呼唤,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流逝3、作者为什么会考虑到这些,先看他的一次经历——一只狼的死亡故事。阅读第4-6小节,作者写的是一只狼的死亡。(1)仔细品味其中一些具体的字词,标识出其中你认为写的最好的词语,并说说你的理由。(2)思考:人与狼的关系。人对狼的恐惧和狼的恐惧。《天下无贼》中的傻根。4、失去一只狼、一群狼乃至所有狼的后果是什么?(阅读7-9小节)狼群的消失,鹿的大量繁衍,土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