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助力脱贫攻坚的思考**旗信访局党组书记局长**十九大报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全面脱贫,关键在农村,随着脱贫攻坚深入,农村矛盾纠纷多发多样,呈现新特点,正确把握新形势下农村各类矛盾纠纷的特点并及时正确化解处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全面脱贫的重要保障。一、农村矛盾纠纷的主要方面(一)矛盾纠纷的主要类型1、土地承包纠纷。一是土地承包因履行承包合同产生的纠纷。二是承包期间因土地流转产生的纠纷。三是“机动地”、“开荒地”引发的纠纷。四是土地“小调整”和新增人口要地的纠纷。五是土地权属不清的纠纷。六是嫁出嫁入和户籍“空挂”的承包纠纷。2、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由婚姻家庭引起的矛盾纠纷是农村的主要矛盾纠纷,主要因离婚、解除同居或赡养、继承、财产分割引起的婚姻家庭纠纷和因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引起的争吵打架形成的相邻关系纠纷等,多在群众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些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与当事人受教育水平、生活阅历、家庭状况等诸各方面因素有关。3、经济债务、劳资类纠纷。此类纠纷主要集中发生在春节期间,特别是务工人员工资发放、民间债务偿还等问题而引发矛盾纠纷,有的处理不好引发群体性事件。第1页共7页4、村务管理类纠纷。主要在惠农资金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村公益事业经费开支等工作开展过程中发生。有部分村社干部个人利己思想作祟的原因,也有村务管理民主化、透明度不高的原因。可能引发个别群众或是部分群众集体的矛盾纠纷。5、人身损害赔偿类纠纷。主要由生产、生活中发生的各类事故因处理不当或群众对处理工作不理解引发,或因发生伤害案件,被害人一时无力支付医疗费用,而当事人又不想预付医疗费用,从而引起被害人家属、亲朋好友对当事人的过激行为,致使产生新的矛盾纠纷。二、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特点1、矛盾纠纷的多样性。矛盾主体增多,矛盾关系广泛、复杂,往往是国家、集体、个体和多种经济组织的矛盾交织在一起。2、矛盾纠纷的季节性。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农产品购销、农作物财产侵权、劳务报酬索要等纠纷都具有季节性。特别是因地埂地界等切身利益而引起的矛盾,来势猛,发展快,带有明显的季节性。3、矛盾纠纷的涉法性。随社会的进步,农民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逐步增强。民调组织及辖区行政部门不解决或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已成为人们的普遍性选择。4、矛盾纠纷的群体性。农村矛盾纠纷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涉及面广,易于引起具有相同利益关系人的共鸣,进而形成群体行为。这些矛盾纠纷若处理不当,解决不力,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极其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5、矛盾纠纷的对抗性。受利益驱动影响,因借婚姻索取财物、争夺遗产、逃避债务而激化的矛盾时有发生,甚至有些发展成为刑事案件。三、农村矛盾纠纷的诱因1、农村村民法制观念淡薄。农村基层,特别是边远山区,一些村民法制观念淡薄现象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具体表现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私人承包范围扩大,为争水、争地、争承包权发生矛盾后,不能自觉运用法律武器,轻则骂、重则打、第2页共7页急则杀,有的仅为小孩吵架、家畜、林地等方面小事,斤斤计较,引起邻里不和。2、一些基层干部对解决民间纠纷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的认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没有时间顾及民间纠纷问题;有的认为农村经济工作才是“硬指标”,而解决纠纷问题是“软指标”。没有把正确处理纠纷作为新时期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来认识,没有人人为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社会氛围的来认识,没有作为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来认识,只是满足于开会、发文件,过于形式。该协调的不协调,工作不及时、不主动、不到位、不落实,这种认识不到位,工作不主动,造成工作不落实的状况是化解纠纷不力的主要原因。四、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的对策农村社会矛盾纠纷涉及面广,牵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