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萨拉族自治县银川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教学设计:1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指的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四节的内容,其核心是君主专制政体的空前强化,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掌握其对中国历史带来的影响。学生已经学过通史中的相关内容及本章第二节与第三节的相关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政治学科及专题二专题三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有知识扩展的作用,是本学科的重要内容。教学的重点是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史实了解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实行内阁制度与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措施及其影响。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定位(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目标解析(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就是指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要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从而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理解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军机处的设立是我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重要表现。(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就是指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清楚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不能很好理解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教材给的史料太少,学生缺乏充足的相关知识储备及没有形成正确的史学观与方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精选有代表性史料,运用科学的史学观及方法论,引导学生既进入历史情境,又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地评价,其中关键是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四、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一:明朝为什么要废除宰相,设置内阁?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例题一: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变式训练:《明神宗实录》载:“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1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这说明()①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阁臣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②明朝内阁的设置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地方势力被削弱③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④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师生活动:给出史料,引导学生结合以往历朝丞相的权力来比较思考,探究。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一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君臣即对劾奏,处以重刑。――摘自《明太祖实录》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思考:问题1:明太祖所言罢相的理由有哪些?其罢相后所设机构有何特点?如何评价?原因:是秦朝速亡的原因;各朝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根源。特点:以分权方式集权于皇帝。认识评价: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中于皇帝一人之身,皇帝不但精力不够,才能和经验也难以胜任,这必然导致积压、失察、拖拉、草率等不良结果,最关键的是影响办事效率。问题2:宰相制度自秦朝开始建立,到明朝废除,试分析宰相制度“立”与“废”各有何利弊?(教师适当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共同得出结论)材料:材料一、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