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与定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力做功”,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物理背景感知数学问题,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2)理解两个向量夹角的概念,会求两个向量的夹角。(3)理解向量在轴上正射影的概念,会求向量在轴上的正射影。(4)理解数量积的定义及其性质,并能用定义及性质解决简单问题。(5)应用向量的数量积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及垂直问题。2、过程与与方法(1)通过引进“力做功”这一物理背景,加强课程整合的能力。(2)借助物理背景,感知数学问题,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3)通过学习数量积定义及性质,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探究精神。(2)树立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掌握数形结合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性质,难点是对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性质的理解和应用。(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举;由问题入手,引出向量夹角及向量在轴上正射影两个预备知识;教师讲解数量积的概念;师生,生生交流探索发现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及性质;通过8个判断题进行概念的深化;通过3个例题发展认知,巩固提高;通过反馈练习查缺补漏;最后总结反思,求异探新。(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提出问题[问题1]前面已经学过:向量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的乘法,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与实数的运算有没有区别?教师提出复习问题,学生思考,请一至两个同学回答,教师做简单讲评。向量的加、减、数乘的共性是结果仍然都是向量,然而数量积不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用心爱心专心提出问题[问题2]如图一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使该物体位移,(1)如何计算这个力所做的功?(2)如何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个公式呢?①的意义是什么?②的意义是什么?③的意义是什么?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积极思考,可以相互讨论。通过力做功这个物理背景,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将围绕①②③三个问题展开教学。概念形成1、两个向量的夹角。已知非零向量a与b,作=a,=b,则∠AOB=θ(0≤θ≤π)叫a与b的夹角。记作:(1)注意在两向量的夹角定义,两向量必须是同起点的.范围0≤≤180。(2)当θ=0时,a与b同向。(3)当θ=π时,a与b反向。(4)当θ=时,a与b垂直,记a⊥b。教师先讲解两个向量夹角的概念。师生共同探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1)非零向量。(2)向量同起点。(3)范围。(4)特殊情况。为了解决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教师给出概念,师生共同探讨,加深概念的理解,最后由教师强调易出错的问题。用心爱心专心sF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概念深化①④⑧若a=0,则对任一向量b,有ab=0。(√)②若a0,则对任一非零向量b,有ab0。(×)③若a0,ab=0,则b=0。(×)④若ab=0,则a、b至少有一个为零。(×)⑤若a0,ab=ac,则b=c。(×)⑥若ab=ac,则b=c当且仅当a0时成立。(×)⑦对任意向量a、b、c,有(ab)ca(bc)。(×)⑧对任意向量a,有a2=|a|2。(√)教室出示8个判断题,学生自己独立做出答案,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进行回答,根据回答情况进行强调和纠正.通过题目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应用举例例1:已知|a|=3,|b|=6,当①a∥b,②a⊥b,③a与b的夹角是60°时,分别求a·b.例2:已知则与的夹角是多少?例3: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平方和等于它的各条边的平方和。教师出示三个例题,学生先自主完成,也可让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最后由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对每一类题目进行总结.设计三个例题,是为了加强对数量积的定义和性质的应用.对于例题,一定要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能力才有所提高.用心爱心专心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反馈练习1、已知在△ABC中,=5,=8,∠C=600,求。2、已知=12,=9,=-542,求和的夹角θ3、=5,和的夹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