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级广电、播主专业《纪录片》复习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形象化政论”出自列宁“新闻片要具有适当的形象,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这一讲话,在中国扩及到新闻纪录所有领域。1953年,我国把“形象化的政论”作为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创作准则。1954年《人民日报》指出,新闻纪录电影是“形象化的政论”,是报纸的兄弟。“形象化政论”作为对纪录片政论特性的赞誉。其特点是取材于社会变革和大型建设,政治观点鲜明,解说词铿锵有力,事例典型密集,画面内容饱满,音乐高亢激昂。创作方式强调政治化主题先行,文学化形式表现;把解说词当作“文眼”,强调文采、修辞和抒情风格,缺少注意画面作为主体的意义。2.格里尔逊模式格里尔逊的电影理论被称为格里尔逊模式,通俗的说就是画面加解说的电影形态。格里尔逊为纪录片所做的界定——“创造性地处理现实”。包含了纪录片的核心元素:作为表现对象的现实(而不是历史、幻想或者摄影棚里的表演)与作为创作方法的创造性处理(而不是简单地机械记录)。模式所体现的格里尔逊电影美学的基本内涵包括:一、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纪录电影要肩负社会责任,实施公众教育。二、纪录电影要处理现实题材。三、纪录电影应该是诗意的。《漂网渔船》、《邮郎》是格里尔逊模式的代表作,现实题材、诗意表达与社会教育的完美结合,这种模式是纪录电影从无声转向有声时代的最为有力的创作模式。3.纪录片《收租院》1966年初,由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拍摄,主创人员王元洪、朱宏、陈汉元等。播出之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连播8年。其意义在于,1、拓展了我国纪录片的影响力,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有机结合,使《收租院》成为早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一个高峰。2、它运用声画元素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旧中国农村两个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反压迫的关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3、情感把握。它一改以往纪录片的报道型模式,尝试了一种以情感为重心的散文体纪录片。解说词朴实、真切、细腻、充满感情和文学色彩,解说和音乐恰到好处,很好地激起了当时情境下观众的内心情感。4.《望长城》1991年开播,由中央电视台和日本东京广播公司联合拍摄,中方主创人员有刘效礼、陈汉元等。该作品共4部:《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千年干戈化玉帛》、《烽烟散尽说沧桑》。《望长城》以一种厚重质朴的历史氛围、朴实无华的纪实风格、令人耳目一新的声画效果、睿智深邃的文化意识,透过长城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与荣辱兴衰。这是中国第一部纪实风格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也是一部具有民族精神和中国气派的鸿篇巨制,被誉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5.“纪录片编辑室”1993年上海电视台成立《纪录片编辑室》栏目,是中国第一个完全依靠自己独立运作的纯纪录片栏目。它始终关注社会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形成了独特风格,深受观众喜爱,已经成为市民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代表作有:《德兴坊》、《十字街头》、《壮行罗布泊》、《大动迁》等,这些为《纪录片编辑室》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一系列国内外的重要奖项。6.《河殇》《河殇》,由苏晓康、王鲁湘总撰稿,夏骏编导,金观涛、厉以宁为顾问的六集电视系列片《河殇》于1988年6月11日至28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8月15日至21日又重播后,成为国人的一个热门话题,岐见迭出。全称为《河殇——中华文化反思录》,是中央电视台1988年播过的一部纪录片,这部片子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把中华文明说成是“黄色文明”,把西方文明说成是“兰色文明”,内容讲的是蓝色文明(海洋文明)战胜黄色文明(黄河文明),目的在于指出外国文明的强势于中华文明的颓废,并指出学习外国是强国之法。黄河是母亲河,她身上的血泪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这部片子曾警醒了很多人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祖国、认识祖国的文化。7.《话说长江》一部25集的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1983年8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播出后反响空前热烈,全国观众的反应以及它被赋予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纪录片本身传达出的信息,它使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该片解说人陈铎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