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流动D员教育管理工作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年来,针对流动D员教育“跟不上”、管理“够不着”、作用“看不见”的问题,我县以深入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积极探索流动D员管理服务新模式,坚持从科学管理、助学提升、作用发挥等方面,架起流动D员与D组织的“连心桥”,确保流动D员“离乡不离D,流动不流学,离家不离心”,让流动D员“心有归处”。根据会议要求,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巧用“双向法”,让流动D员“流动不流失”。“双向排查”,构建流动D员基本信息“一张网”。采取“平时收集、集中采集、按月汇总、季度更新”的信息采集模式,深入开展“组织找D员、D员找组织、D员找D员”行动,线下利用D群服务中心、“暖新驿站”等活动阵地及两新D建工作指导员走访入户等方式,分层分级对流动D员流动的常驻地点、务工企业及联系方式、D员本人联系方式等信息进行逐一详细登记核实;线上通过电话或微信对接流动D员户籍所在地和工作单位D组织,摸清流动D员基本信息,建立“一村(社区)一表”118张、“一乡(镇)一册”8册的动态管理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双向管理”,梳理流动D员组织生活“两条线”。精准把握流动D员的信息,建立流动D员微信联系群,每月至少组织召开一次流动D员专题会议。保证经常性联系,避免出现“人员不清、去向不明、联系不上、管理不到”等问题。同时建立D员流出地、流入地信息互通机制,利用全国D员管理信息系统“流动D员管理”模块,建立起流动D员电子信息库,定期维护更新D员信息,确保D员流出不失联。“双向服务”,提升流动D员个人关系“归属感”。针对流动D员提出的转接组织关系不方便、反馈意见建议难等问题,实行“1+N”结对联系机制(1名联络员联系+N名流动D员)为每名流动D员指派定期联系人,并为流出时间较长的D员办理《流动D员活动证》,实现流出地和流入地D组织的信息互通,确保流动D员“信息库”的动态精准性。同时联系人定期与流动D员开展谈心谈话,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为流动D员答疑解惑。截至目前,共为流动D员提供业务咨询服务200余次,收集并解答问题建议50余条,为流动D员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巧用“三连招”,让流动D员。“流动不流学”突出关键“帮学”。建立社区D员“一对一”帮扶机制,充分利用网格内工作平台,组建10余支网格服务队,安排网格员作为红色联络员与流动D员对接联络,在职D员“身先士卒”、老D员“奉献余热”,将D组织细化延伸至居民小区和楼栋,紧扣流动D员对D章、D规D纪、D的二十大精神等内容的学习需求采取“送教上门”。截至目前,各基层D组织针对流动D员开展送学上门活动238次。多种形式“联学”。推行“线下+线上”的双线共进学习形式,线下统筹街道、村(社区)、两新三级D群阵地,构建流动D员学习平台,定期召集流动D员参加主题D日、D校学习培训、红色观影等活动;线上依托“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流动D员微信群等多样渠道,引导流动D员“掌上”学习、“随身”学习。截至目前,通过线上平台组织广大农村流动D员、非公企业流动D员开展市场营销、畜牧业、林果业等方面的实用技能教学30余次。主动邮寄“助学”。在利用微信等新媒体送学的基础上,采取快递“打包送学”,向流动D员寄送邮寄涵盖D的二十大报告、D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三类必读书目的“红色包裹”,确保流动D员学有内容、学有方向。截至目前,共推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D的二十大精神、D章和D建知识等学习内容400余条,寄出8份“红色包裹”,学习资料包725份。巧用“引导线”,让流动D员“流动不流为”。引导服务下沉。全面推行365天“不打烊”服务理念,按照“机关+社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个体户+志愿者”模式建立了8支D员突击队,为流动D员提供健康讲座、技能培训、维权咨询、事项协调、矛盾调解、心理疏导等服务活动,并利用流动D员返乡时机,组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8场次,将流动D员纳入村社D员量化积分管理体系,通过履行D员义务、参与急难险重任务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流动D员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