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功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2、理解功的含义,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3、正确理解并应用公式W=FLcosα计算力的功。[来源:学*科*网Z*X*X*K]4、明确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能正确判断正功和负功。5、会计算总功,知道总功的两种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学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功的概念理解和求解功的过程中,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遇到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重点与难点重点功的概念理解及公式W=FLcosα的理解应用。教学活动(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概念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对于功的概念我们可以说: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下面找同学分别演示做功和不做功的情况。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什么?学生回忆总结: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所以做功的两个要素我们可以认为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二)进行新课1、推导功的表达式教师活动: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该怎样计算功呢?投影问题一:物体m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水平向前行驶的位移为s,如图甲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在问题一中,力和位移方向一致,这时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W=Fs教师活动: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该怎样计算功呢?投影问题二:物体m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s,如图乙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在问题二中,由于物体所受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α,可根据力F的作用效果把F沿两个方向分解:即跟位移方向一致的分力F1,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2,如图所示:F1=FcosαF2=Fsinα据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可知:分力F1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F1s。而分力F2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物体在F2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所以分力F2所做的功等于零。所以,力F所做的功W=W1+W2=W1=F1s=Fscosα教师活动:展示学生的推导结果,点评、总结,得出功的定义式。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即:W=FscosαW表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F表示物体所受到的力,s物体所发生的位移,α力F和位移之间的夹角。功的公式还可理解成在位移方向的分力与位移的乘积,或力与位移在力的方向的分量的乘积。在SI制中,功的单位为焦。1J=1N·m在用功的公式计算时,各量要求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2、对正功和负功的学习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5的正功和负功一段。通过上边的学习,我们已明确了力F和位移s之间的夹角,并且知道了它的取值范围是0°≤α≤180°。那么,在这个范围之内,cosα可能大于0,可能等于0,还有可能小于0,从而得到功W也可能大于0、等于0、小于0。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思考老师的问题。①当α=π/2时,cosα=0,W=0。力F和位移s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②当α<π/2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③当π/2<α≤π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负功。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力对物体做正功或负功时有什么物理意义呢?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学生活动: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师活动:倾听学生回答,点评、总结。①功的正负表示是动力对物体做功还是阻力对物体做功功的正负由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决定,所以功的正负决不表示方向,而只能说明做功的力对物体来说是动力还是阻力。当力对物体做正功时,该力就对物体的运动起推动作用;当力对物体做负功时,该力就对物体运动起阻碍作用。②功是标量,只有量值,没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