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从容说课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目“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此后特区发展迅速,真正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窗口。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指出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走出去”的战略在20世纪末应运而生。第三目“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首先介绍了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随后指出了1990年中央政府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及其目的,突出了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利条件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本节课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综合性很强,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走出去”战略;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过程与方法通过谈话、提问、归纳分析、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对外开放的全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利用历史资料、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用心爱心专心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