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早期国家备课资料人民版必修1东周分封制的瓦解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洛阳),过去以等级分封从属关系形成的统治体系开始瓦解。诸侯国不再听明于天子,也不纳贡。随之而起的是诸侯争霸,周王室反诸侯国的附庸。分制瓦解的另一个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度逐步瓦解,原来的政治关系已经无法适应变化的经济基础。;随着一些封国势力的扩展,在王室以外形成了其他的政治经济中心,终于出现诸侯割据和争霸局面,揭开了封建社会诞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序幕。王国维论西周政治制度在《殷周制度论》中,王国维从周革殷命后新创的立子立嫡制和宗法制去解释封建制(即分封制,下同)的产生,其思路大致是这样的:殷以前无嫡庶之制,王位一般是兄终弟及,商成汤至帝辛30帝,以弟继兄有14帝,而周代则确定了传子之制,并由传子之制而生嫡庶之制:即不以贤,而以嫡子中的长子继位,此制的目的在于息争。因为贤由人定,嫡长则由天定,“任天者不争,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由这一继统法就产生宗法制:以嫡长子资格继承王位的天子是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与庶母兄弟则被封为诸侯,是小宗;;诸侯在其国内对卿大夫亦是这种大宗对小宗的关系,小宗都要拱卫大宗,诸侯要拱卫天子。这样,封建制的产生就是“嫡庶制一宗法制一封建制”这样一种递进的关系。封建制可确立天子的尊严、君臣的名分,天子再也不只是诸侯之长而是诸侯之君,这就把“尊尊”与“亲亲”结合起来了,能使天下稳定,周室国运长久。天子、诸侯都是世袭,这是为了稳定;卿大夫、士则不世袭,这是为了“贤贤”。世卿是后世之“乱制”而非周初之定制。也就是说,这就使“尊尊”“亲亲”与“贤贤”进一步结合起来。……“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所以,周室的国运长久和天下的稳定太平是可以统一起来的目标。封建制及所由生的宗法、嫡庶之制都是为此而设,周代新制度的目的就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团体”。突破思路本节课主要包括“王”的出现、“帝”的传说、夏商政治文化、西周分封制、西周宗法制和礼乐秩序五部分学习内容。其中,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有鉴于此,教师在教学处理时应采取各有侧重的突破措施:(1)“王”的出现这部分内容旨在为“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行铺垫,重点是我国的国家起源及具体表现。建议教师在处理本部分内容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教科书中的材料和插图,从生产力进步导致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角度阐明国家起源的根本原因;从“王”字在甲骨文和青铜铭文中的形状演变、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市遗迹和祭祀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贫富分化等方面,阐释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若干特征在国家起源阶段的渐趋显露。(2)“帝”的传说教师要重点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史料(宋蜀刻大字本《史记·三代世表》)和插图《武氏祠汉代石刻“黄帝”像》,向学生讲清楚传说中的黄帝初步确定政治管理秩序,同时,讨论“传说和史实的区别”。讨论时,教师就不应把一些现成的概念、知识和答案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应当充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先由学生讲盘古开天辟地等故事,再由学生讨论和分析,最后达成共识: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并非截然分立,而是具有一定联系的;这些传说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类历史的进程在不断地前进,“文明曙光”已从传说中透露出来。因此,黄帝传说中的一些情节,是和早期国家出现政治强权的情形相符合的。(3)夏商政治文化本部分中的夏朝和商朝兴亡属于常识性铺垫内容,重点在于夏商政治关系的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夏朝成立前后政治关系的演变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礼记·礼运》中关于“天用心爱心专心119号编辑1下为公”和“天下为家”的片断,引导学生认识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是当时我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时期的主要特征。对于商朝政治的主要特点,可以结合《殷墟武官村北地祭祀坑》说明“家天下”的宗法制是其政治特点之一;结合《殷商涂朱牛骨刻辞》和《商代青铜方鼎》所体现的强权和神秘,说明商代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4)西周分封制分封制是一个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