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课标要求】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四光的求学经历;2、了解对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就3、了解对新中国建设所做的杰出贡献。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本课学习,使学生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李四光求学经历的了解,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2、通过学习李四光对地质学的研究成就,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3、通过了解李四光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将来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的理想,使学生理解学习科学知识对建设国家的重要性,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理解。【教学重点】:李四光的研究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教学难点】:第四纪冰川及地质力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导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中国的建设也是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一批具有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科学家打下了基础,李四光就是这些科学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人生经历(一)晚清时期:1889-1911年1、出身贫寒家庭,幼年就读私塾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李四光的祖父是蒙古族人,叫库里。父亲李卓侯,改为汉族。2、少年独闯武汉,考入武昌学堂3、学习成绩优异,派往日本留学4、接受革命思想,成同盟会会员5、学习造船归国,赐与工科进士(二)民国时期:1911年之后1、在湖北军政府,任实业部部长2、后袁世凯上台,辞官留学英国3、学习采矿地质,获得硕士学位4、回国受聘北大,担任地质教授(1920)5、南京地质所长,中国地质会长(1928)——科学贡献(1)研究冰川打破洋神话,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意义:教材P101)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第四纪无冰川的谬论。为了证明中国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李四光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先后考察了太行的东麓、大同盆地、扬子江流域,几上庐山,发现牯岭西谷的一块巨石矗立在另一块巨石之上,并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坚定地认为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涉足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发现了比较典型的冰蚀地形和冰川堆积泥砾剖面……1936年,李四光在黄山找到了冰磨条痕,发表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至此,中国无第四纪冰川之谬论不攻自破。1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有过几次冰川期,学者意见不一致,不过距今最近的一次冰川期,科学家们称它为第四纪冰川。新生代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李四光在1921年即已在山西大同及河北太行山东麓发现了冰川漂砾,识别出冰川流动形成的擦痕。30年代,他又在江西庐山发现冰川沉积物,在鄱阳湖边发现具冰川擦痕的羊背石;并在安徽黄山发现U形谷削壁上的擦痕,在该山后海发现具擦痕的漂砾。(2)创立新理论“地质力学”,研究我国地质结构李四光在科学史上的贡献,莫过于创立了地质力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他著有《地质力学概念》一书,认为地壳运动中发生岩石变形是由于地应力作用的结果。1947年7月,他代表中国出席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第一次应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作了题为《新华夏海之起源》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地质力学这一由中国人创立的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3)古生物学创立蜓科化石鉴定标准(三)新中国时期:1、冲破阻挠辗转回国,受命组建地质机构2、新中国成立地质部,欣然担任首任部长3、根据研究接受重托,中国东部普查石油4、大型油田相继发现,打破中国“贫油国”论5、地质力学得到证明,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四)病逝:1971年4月29日逝世于北京。怎样理解周恩来对李四光的评价?周恩来总理称他为一面旗帜,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是一位旧民主主义的革命者,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新中国科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