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体系下增设电视采购编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摘要:电视台如何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优质的电视节目,从而将观众锁定在自己的频道,实现收视率和影响力的提升,几乎完全取决于电视台采购编辑(部)是否有效地完成了使命。如果没有一个切实有效的部门(岗位)来统筹规范电视节目的引进工作,那么这就非常有必要增设采购编辑来改变这一现状。关键词:认定采购引进评审统筹规范必要性和紧迫性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电视制度就开始改革,但进度缓慢,其中的重要问题就在于制播是否分离,以及分离以后如何保证电视台的正常运行。2009年7月,广电总局发布《广电总局关于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修改稿)》,其中明确规定,“除影视剧外,电视台从市场购买节目的比例,原则上每年不低于播出总量的30%”。它的颁布意味着确认了电视节目制播分离的发展方向,电视制度开始与国际接轨。然而两年多过去了,我国电视台管理制度仍旧不很明晰,央视、省级卫视和地方台都没有在电视节目的制、播环节找到高效统一的替代措施。事实上,只要在这一环节增设一个新职位——采购编辑(部),明确其含义和职责,并切实贯彻到实际应用中去,我国的电视台管理系统就会有质的飞跃。一、什么是采购编辑借鉴西方电视制度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将采购编辑定义为:电视台内专门负责电视节目的认定、采购、引进和评审的职位。它遵循公平、公开、透明的交易原则,追求获得质优价廉的电视节目。二、采购编辑的主要职责在讨论采购编辑的职责之前,必须首先弄清楚制播分离制度。制播分离的概念起源于英国,来自于英文commission(委托制作),它包括委托制作、节目外购两种主要形式。目前推行的制播分离,就是把节目制作功能从电视台基本剥离出来,改由社会专业电视制作公司完成,电视台只负责电视节目的设置、收购、审查与播出。但是,电台、电视台具有确保重大事项决策权、资产配置控制权、节目的终审权和播出权、主要领导干部任免权。制播分离的形式可以采取委托制作、联合制作、社会招标采购等形式,引入市场机制;也可以按照“先台内、后社会”的办法,组建面向市场的节目制作公司,推进电台、电视台经营性的节目制作单位和部门转企改制。采购编辑就是为适应电视台实行制播分离改革后管理流程出现断层而设立的岗位(部门)。根据管理流程再造理论和现代媒体管理科学的发展方向和要求,设置采购编辑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强化制约,提高效率;以流程导向代替职能导向,再造组织机构,整合人力资源;汇集多方意见,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精准率;面向流程,提高管理水平,打造高效的运行机制。采购编辑的主要职责是:1、收集节目信息,及时了解节目市场的动态信息,对未来的市场趋势做出前瞻性预测;2、对优质的、未成型的电视节目进行前期介入,参与制片过程,分享节目版权;3、对优质的、已成型的电视节目进行认定和采购,获得节目版权;4、对电视节目播出后的效果进行评估考核。换句话说,采购编辑是将目前电视台节目策划、采购、审核、评估汇集于一身,成为制播分离体制下电视台获取外部电视节目的统一岗位(部门)。三、设置采购编辑对电视台的意义有人说“一个好产品可以救活一个企业”,对电视台而言,也可以说“一个好节目可以拯救一个电视台”。在制播分离体制下,除了新闻类、时政访谈类、监督调查类节目仍需内部自制以外,电视剧类、综艺娱乐类、科教类、广告类等占据电视台播放窗口主体的节目都将由社会制片机构来完成。面对海量的电视节目,电视台必须靠采购编辑(部)来鉴别节目“真伪”,负责优质节目实行引进工作。虽然收视率曾经在电视文化批评中遭到部分人的质疑,但它仍旧不失为电视改革的风向标,也是衡量电视竞争力的重要标准。目前,广告收入仍是我国电视台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与收视率相结合是我国电视业发展的重要推力。内地排名前十名的广告公司中,十之八九是合资公司,它们掌握着大批实力雄厚的广告客户,而这些广告公司几乎无一例外地以收视率为依据进行媒体规划和购买。因此,对电视台而言,占有了收视率,也就占有了市场份额,占有了竞争优势。如何才能提高收视率,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