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中寻找规律(1)教学目的:1、借助实验,进一步体会随机事件在每一次实验中发生与否具有不确定性;2、使学生体会重复实验的次数与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关系,了解用稳定后的频率值估计事件发生的机会的合理性;3、使学生懂得展开实验,通过实验数据的累加,分析,对比和讨论,探索规律。教学分析:重点:通过实验,探索规律;难点:认识实验结果的随机性的规律性;关键:动手实验和观察数据来发现不确定现象的发生并非完全没有规律可循,抓住实验这一关键问题,让学生就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展开讨论与交流。教学过程:一、知识导向:这一节是在上学年的基础的继续学习,所以一些知识从内容上来讲是以前的延续,主要是让学生去了解实验能说明什么。本课安排了抛掷一故硬币,希望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观察数据,发现不确定现象的发生并非完全没有规律可循,体会随着重复实验次数的增大,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呈现逐渐稳定的趋势,可以由此预测机会的大小,了解用稳定后频率值估计事件发生的机会的合理性。二、创设情境:实验1“抛掷一枚硬币”的游戏问题提出:请同学们拿出1枚硬币抛掷,记录硬币抛掷中出现正面的频数和频率。准备好如下的统计表,如下图抛掷次数出现正面的频数出现正面的频率分析:实验前可先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再请预测得好的学生介绍如何预测,教师应引导学生做什么和怎么样去做,为什么做。如:抛硬币的方法,什么叫频数等等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采取每四个人合作实验次数和频数。再各小组实验数据进行累加,一来培养合作精神,二来缩短课堂实验时间。三、范例分析:例课本P9615.1.1绘制实验折线图。教师作指导,分析:绘制折线图应横坐标与纵坐标所表示的数字含义,横坐标表示抛掷次数,纵坐标表示频率,教会怎么标点。四、动手操作:绘制同学们在“抛硬币”游戏实验所获得的数据统计表的折线图。问题:1、观察所绘制的折线统计图2、如果换成其他实验会怎么样。五、课堂小结:1、通过合作交流,应掌握对实验数据的累加,分析,对比和讨论,提高处理数据,绘制折线图的能力;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充分地认识到实验结果的随机性和规律性。体会到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大,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呈现逐渐稳定的趋势。五、家庭作业:P100exc1六、每日预题:1、各小组准备好两个硬币;2、每个人先做40次的实验,并先进行实验前的预测;七、教学反馈:实验开始前的讨论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教师再请预测得好的同学介绍他们是如何预测的,这样从理性分析的角度再考察估计值的合理性,有助于让学生相信重复的大数次实验可以用来估计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机会。教会学生对折线图的分析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