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词解释●园林:园林是由地形地貌和水体、建筑构筑物和道路、植物、动物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条件、艺术布局等方面综合组成的统一体。●园林美:是以自然形态的物质材料为主题(山、水、植物)创造而形成兼具再现、表现特点的三度空间的风景美。游赏者的审美活动必须在这一风景空间中完成。●景观:由环境形象所构成的可以被人们所感知的形式信息,具有图形性与象征性,能表达出特定环境的功能内容。●动态景观:按一定观赏路线,综合考虑成景因素的点、线、面布局,系统地布置多种景点,让人们在行进中观赏连续运动变化的景物,步移景异,形成系列景观,如颐和园的排云殿●静态景观:视觉空间相对静止,通常以定点观赏,一般要在人流比较集中,易停留的最佳观赏点来组织视点和景物之间的关系,如浙江的千岛湖。●实体:一些空间限制因素,如山坡。虚体:各实体间所形成的空旷地域,如山谷。●对比:把两种性质极端不同的形体组合成图画,显示出强烈冲击性而产生美感●调和:把性质相同或类似的造型放在一起。●节奏:音响运动的轻重急缓形成节奏●韵律:在流动的过程中,加以组织和统一,产生运动中的秩序●稳定:给人以安定舒适愉快的感觉,园林中常见体量上用下大上小。颜色上浅下深,降低重心●对称:保持景物均衡的一种形式(由中心设一中轴线,左右上下完全相同)对称的造型。给人平静,舒适感觉(静止美),感觉庄重,严肃,有气魄,但显得呆板,不亲切●均衡:轴线的左右两边造型不同,但份量感相同,感觉平均●不对称均衡(拟对称均衡):造型也有安全感,由于造型可以任意变化,故造型生动活泼(动态美),广泛应用于自然式园林布置中●比例:要素本身、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的长宽高尺度是否合宜,(空间、形体、体量的关系)●尺度:构筑物局部或整体与人之间的制约关系。包括:自然尺度、夸张尺度和亲切尺度●空间:西方将空间表现为具有一定几何形象的关系,明确的景,东方则表现为不定的,模糊的或把有限空间象征为一种宏大的空间概念,对空间的理解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主配手法:就是要突出主景。具体手法有:主景升高、轴线和风景视线、动势法、面向朝阳●主景升高:在空间高程上加以突出(为了使构图的主题鲜明、构图更加明确)主景升高对周围景物起控制作用,不受任何风景的干扰,还可以造成仰视风景,形成特殊的感染力●动势:一般四面环抱的空间(如水面、广场、庭院等)、周围次要的景物往往具有动势,区域一个焦点(具有向心性),主景宜布置在这个点上●借景:根据造景的要求,通过视点和视线的巧妙组织,把空间之外的景物纳入观赏视线之中的构景处理●园冶(ye):“园林巧于因借,精于体宜”、“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直接借景:利用有资借取的景物,将其巧妙地组织于画面中,使空间景象层次丰富,景深清晰,视线开展,扩大空间感受。●间接借景:借助平静的水面、镜面的映射与反射物体形象的构景方式。●抑扬手法:即是解决景的藏与露的关系,按照其划分空间的作用和艺术效果分为障景、隔景●障景:凡是抑制视线而又能引导空间转折的屏障景物都可称为障景●隔景:根据一定的构景意图,借助分割空间的多种手段,将园景分割成不同的景区和功能区,使景观各具特色,避免相互间的视线干扰和人流干扰●急转:两种不同空间组织中用很实的物体,如密林、山丘、建筑实墙●缓转:变画自然,给人感觉平静,如疏林、空廊、漏窗、水面分隔或在两空间中设置过渡空间●框景:利用类似画框的门框、窗框、洞框及一些树木的枝条,有选择地摄取一定的另一空间的景色。●夹景:运用透视消失与背景的构图处理,在人的活动游览两侧,设抑制视线引导行进方向的景象,把人2的视线和注意力引向计划的景观方向,产生两侧约束力的景观。●假山:园林中以造景或登高游览为目的,用土、石等材料人工构筑的模仿自然山景的构筑物。●置石:以石材或仿石材料布置成自然露岩景观的造景手法。●特置(孤置):以单块石头或多块拼合为一个总体的独立性石景●对置:两石沿建筑中轴线的两侧作对称布置的山石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