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造景意境的营造课程:植物造景专业: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学号:n121302101姓名:丁佳齐指导老师:伊贤贵摘要:园林是一种艺术作品,是设计者感情、意愿、理想的表达。植物造景不仅是视觉艺术效果的表现,还是生态与文化的沉淀。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是对山水景观欣赏美感的升华。关键词:园林植物造景意境配置方式四季一、园林意境的含义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意即是主观的理念、情感,境是客观的园林空间景物。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石,换句话说就是寄情于景。园林意境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虽然不像一山、一石、一水一花、一草、一木那么实在,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在生活美、自然美的基础上升华产生的艺术美。园林意境就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创作意境的过程中要做到“意在笔先,情景交融”,站在欣赏的角度上来说,可能是“意随人异,境随时迁”。意境是植物造景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作品的灵魂。观赏者通过对“景”的欣赏而产生思想感情,思想感情又转化为一种“意”。美好的植物意境能引人入胜,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二、园林植物景观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花木是构成古典山水园林景观必不可少的要素,能赋予园林以视觉、嗅觉与听觉等诸方面的美感。古代的文人雅士和造园匠师对园林植物的认识比较深刻,能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和表现形态赋予其人格化比拟。其主要表达方式有:(1)比拟联想,植物人格化自古以来常把松、竹、梅喻为岁寒三友,把梅、兰、竹、菊比为四君子。荷花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爱莲说》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灌清莲而不妖”。以上这些都是利用园林植物的姿态、气质、色彩、生态习性等给人们的不同感受而产生的比拟联想,将植物人格化,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2)借古诗意境,植物点题借鉴古典诗文的优美意境,创造浓浓的诗意,植物配置切合景点主题,以增添诗意。如拙政园“荷风四面亭”抱柱联为“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四房山”,此亭正处于水池之中,月牙形的地面被两桥分割为三部分,夏日四面皆是荷花,造园者巧妙的利用植物点出主题。(3)利用植物色彩、声响、香气创造意境利用植物色彩浓染空间气氛,烘托土题,这在中国园林常用的手法。声在园林中能引起人们的想象,是激发诗情的重要媒介。我国古典园林中,以赏声为上的不少,以声夺人,产生意境。例如拙政园的“听雨轩”,庭院种植芭蕉,借“夜雨芭焦,似鱿人之泣泪”之声。植物的香气也是形成意境的因素,香花种类很多,有许多景点因花香而得名。例如苏州拙政园“远香堂”,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留园的“闻木犀香轩”等。三、植物季相变化景观意境的创造园林景物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和天象变化紧密相关。也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天时景象,使得意境更加深化,趣味无穷,给人以更深的艺术感受。如“朝餐晨曦西枕烟霞”、“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园林里很多景物,都是以此为主题,来寄托造园主寄情自然,把自身溶入到大自然之中的情怀。园林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形成了“春花、夏叶、秋实、冬枝”的四季景象。对于植物季相特色的理解,更大程度上,这是一种文化的沉淀,是几千年来历代文人骚客对生活最为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升华。如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其对联取自唐·韩愈的诗句:“晚来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在这秋夜赏月,月光、池水、波光交相辉映,一幅诗情画意的景象。除此之外,还有借助植物作为媒介而间接发挥作用的。如留园的“闻木樨香轩”,在其四周种植桂花,花开时节,四周飘香,从而表现秋季的景色。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以荷花为主景,表现出“四壁荷花”的盛夏景观。这些都是以时间季节的转换变化,以植物为媒介来体现造园者所寄予景物的意境。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由观、听进而“游心太玄”,运用移情叙事,以达畅神之幽境。对于植物意境的重视,植物的季相往往称为植物景观的重要参照。人们喜欢四季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景观,也就是中国园林讲求的四时有景,季节也是重要的一个景观元素。(1)春花新绿,桃露春浓春天,百花盛开,姹紫嫣红,表现出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