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陶研会课题:和合文化背景下小学生社团活动组织方式的研究方案无锡市雪浪中心小学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从社会的发展来看未来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素质全面,能力卓越,健康积极的接班人成为了教育的主要任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更是把人才培养看成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学校不仅承载着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重任,更有义务为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提供锻炼的舞台。而小学生社团活动及其组织的儿童性、自主性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参与社会生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小学生社团活动也为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路,培养创新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2、从课程改革的需要来看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有利于丰富校园生活,加强(课程)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是增加人际交往,丰富内心世界,培养自主自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3、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来看学生远大理想的孕育,高尚情操的萌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实践。实践性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倡导打破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人才的今天,把实践体验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点和主题,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和现代教育的要求。而小学生社团的成立及活动的开展,无疑是进行实践体验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4、从本校的办学特色来看学校始终坚持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载体,彰显其“和合教育”的特色办学理念。学校从校级、年级层面成立了以“雪浪花”命名的三十多个学生社团组织,以“构和谐校园,塑和合文化,育和爱新人”为目标,从品质上引导,从行为上指导,旨在让学生循着“和爱”的人生轨道发展自己,成就自己。在这一背景下,课题“和合文化背景下小学生社团活动组织方式的研究”蕴育而生。它作为“和合教育”的延伸与拓展,旨在通过三年的实践与研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社团组织方式和活动方案,以此为抓手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深入推进学校和合文化的建设。二、课题的界定和支撑性理论1、课题的界定和合文化背景:和合是由深厚的中华文化沃土上培育起来的。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唇合拢、结合。春秋时期,和合二字相联并举,构成和合范畴。“和”蕴涵着“他”与“他”的关系,即互相差分、对待、冲突的事物,互相融合1或平衡;阴阳和而万物生,或金木水火土差分、冲突合而成百物。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和合的和,是指和谐、和平、祥和;合即合作、合好、融合。和合连起来讲,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在此和合精神的指导下,中国古代先哲们通过对天地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和合现象作大量观察和探索,从而提出了和合的概念,对和合现象作本质的概括,由此促进事物的发展和新事物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中,中华和合文化得以产生、流传和发展,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观念。和合文化有两个基本的要素,一是客观地承认不同;二是把不同的事物有机地合为一体。近几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和合文化的建设研究,着力建设和美的环境、和合的课程、和乐的课堂,以积淀和合的文化。通过将和合学的思维方式和基本原理应用于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验,探索和合思想与素质教育理念及其活动的内在联系,以化解教育矛盾、实施分层教学、实现个性发展、促进教学相长、构建和谐教育。小学生社团:小学生社团是指小学生在专业老师指导下为实现共同意愿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主加入,自主管理、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训练研习的学习团体。组织方式:组织方式是根据一定的活动目的和活动内容以及活动的主客观条件组织活动进行的方式,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等关系上的组织形式。包括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进行方式等。2、课题的支撑性理论和合理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实践证明,人的行为哲学思想核心是“和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