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和思考中识记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如果有意的、随意的识记是建立在不随意识记、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的,那么少年们在学习教科书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疑问。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到死记硬背对学生来说是意义不大的,这种记忆是很容易遗忘的。苏翁把这种记忆称为随意识记,这种记忆让学生有意识地背诵和识记材料的方法,是一种比较机械的,没有内在联系的对知识的零碎记忆,我认为这种记忆是没有思维参与的记忆,其实是一种简单的体力劳动,或者说是一种野蛮的智力训练。而苏翁在这里特别推崇的记忆方法是不随意识记,不随意识记是让在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只需要加以思考而不必专门识记内容的方法,注重的是知识的前后关联。而要做到不随意识记对我们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阅读,用丰富的知识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个合格的教师必定是通过自己的讲述让学生产生无限遐想,并能在课外依然沉醉在你的讲述中,然后去探究你所提到的知识。学生思考和理解的越多,他的思维能力就越强,在无意识的思考中,有些知识就会被有意的用到,而这又在无意中增强了学生的记忆。用的越多,记忆的越牢固,而且还不容易遗忘。我认为这种记忆是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是文明的教育方式。可以采取的只有一条唯一的途径:确定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假如我们把八年级学生需要记住的教材数量用x来表示。那么学生就应当同时思考和理解多出好几倍的教材:3x。同时,在有意识地背诵和识记的材料与只需要加以思考而不必专门识记的材料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的联系——不一定是直接的联系,但是最好是与问题相关的联系。例如,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中学习人的神经系统。这一部分里有许多完全新的东西,几乎全部都是应当记住的。为了不致把学习变成死记硬背,请你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人的(关于人体的各系统、关于神经系统、关于著名学者的研究的)有趣的书籍。学生在阅读这些书籍时并没有抱定要识记的宗旨,但是其中有许多东西会被记住,这完全是另一种识记——不随意识记,它在本质上区别于对教科书材料的有意识记和背诵。这种识记建立在浓厚的兴趣、思考和读得入迷的基础上,——在这里,认识的情绪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不随意识记(阅读有趣的书籍)有助于使人的思想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