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药理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四气的现代科学涵义温热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提高植物神经功能。2.提高内分泌系统了功能。3.增强能量代谢,产热增加。4.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强心升压。寒凉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降低植物神经功能。2.降低内分泌系统功能。3.降低能量代谢。4.减弱心血管系统功能。五味的现代认识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四性的物质基础,是产生功效的基本物质。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有利于表证的解除。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1.升降浮沉的概念与表现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本身的性味密切相关3.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效,能选择性提高兔、犬离体或在体子宫肌的张力。麻黄性辛、温属升浮,具有发汗作用。附子辛、热属升浮,有强心、抗寒、抗休克作用。浙贝性苦寒属沉降,有镇咳平喘的作用。羚羊角咸寒属沉降,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作用。归经的现代认识1.中药药效与归经具有抗惊厥作用的22味中药均入肝经。具有泻下作用的18味中药均入大肠经。具有止血作用的21味中药均归肝经。2.中药药动学与归经中药归经与有效成分分布密切相关。14C-鱼腥草素由呼吸道排出,为鱼腥草归肺经提供依据。3H-川芎嗪的靶器官是肝脏与胆囊,与川芎归肝、胆经的理论相吻合。3.中药微量元素与归经微量元素是中药归经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13种补肾药中含有较高的锌、锰配合物,通过锌锰“归经”而补肾。归肝经的中药富含Zn、Fe、Cu、Mn,与肝脏是微量元素Zn、Fe、Cu、Mn富集之地相符。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1.毒副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的毒副作用先兴奋后抑制,重则引起中枢麻痹而死亡,如马钱子、乌头类药物。心血管系统的毒副作用心悸、心肌受损、心律失常等心电图改变,如含乌头碱类药物和含强心甙类药物。对消化系统的毒副作用胃肠道刺激作用如决明子、大戟等可引起恶心,鸦胆子等可引起呕吐,甘遂、芫花等可引起腹痛、腹泻。对肝、肾的毒副作用(肝损害:包括损害肝环境,引发药物性黄疽或中毒性肝炎、肝肿瘤。肾损害:损害肾功能,甚至造成肾功能衰竭。致心律失常)2.过敏反应有150余种中药能引起过敏反应,其发病急,变化快,甚可引起过敏性休克。3.致畸致癌作用雷公藤长期接触可使细胞染色体畸变。槟榔、款冬花、紫草等中药长期喂饲可引起不同的肿瘤生长。药物因素1.品种不同品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大,药理作用差异大。如青蒿、石斛、大黄、贯众等。2.产地不同产地、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生物分布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质量。3.采收季节不同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和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将随其不同入药部位的不同生长期而异,故采药时间应随中药品种和入药部位有所不同。4.贮藏条件5.炮制6.剂型和制剂中药不同剂型,由于制剂工艺、给药途径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血药浓度,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性质。7.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8.配伍和禁忌机体因素1.生理状况年龄①少儿期正在发育阶段,肝、肾功能尚不健全,用药量应适当减少。小儿不宜用参、茸滋补。②老年人肝、肾功能低下,用药量也应适当减量。老年人体虚不宜用攻下祛邪药。性别妇女有特殊生理期:月经期不宜用破血药,妊娠期注意妊娠禁忌。情志、精神①情志、精神影响药物疗效。②新药研制中应注意排除“安慰剂”的作用。2.病理状态①清热药对正常体温的影响,只对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