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益气活血法探析冠心病心绞痛刘莉,何苗苗,金娟,杜爱芬(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随着现代研究的不段深入,各种学说的提出,如脂质浸润学说、炎症反应学说、内皮损伤学说等,根据传统医学气血相关理论的逐步研究及对气虚血瘀病机的认识,作者以之为切入点分析了冠心病心绞痛机制研究概况,思考了益气活血法的立法依据,确定了益气活血法充分发挥其对机体多角度整体调节的作用,从而体现了益气活血法的广泛应用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并为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及远期预后奠定基础。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益气活血法;气虚血瘀中图分类号:R54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4-0613-03收稿日期:2009-09-23作者简介:刘莉(1959-),女,黑龙江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性、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综合征,归属祖国医学/胸痹0、/真心痛0范畴,近年来传统医学气血关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基于冠心病气虚血瘀的共同病理特性,各家论治多以益气活血为基本大法,从中医认识更为深刻。当前冠心病的临床治疗进展快,PCI术再灌注治疗技术也已成热与普及,从被动、保守转为主动、积极的血运重建,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随之也带来了其他问题如医疗费用昂贵、术后需要长期抗凝、术后再狭窄、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所以术后预防血栓形成、防止再狭窄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故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防治中显示了独到的中医临床特色和优势,益气活血法应用广泛,其相关研究已日益受到重视。现综述如下。1中医学对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关性研究111气与血的相关理论的思考冠心病所谓中医/胸痹0,在5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6中有/心病者,胸中痛、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0等与之十分相似的描述。多因年老体弱、劳逸失调、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寒邪内侵等导致心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而发病导致心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而发病,临床常见胸部闷痛,痛有定处,遇劳而发,兼心悸气短,脉搏细涩等症。祖国医学的气血理论认为:气和血既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两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病理上相互牵连、相互影响。5医宗必读#医论图说6强调:/气血者,人之所以赖以生者也,气血克盈,则有邪外御,病安从来,气血虚损,则诸邪辐辏,百病丛集。0故许多医家在临床中十分重视治疗疾病从调理气血着手。正如生理角度思考,气血密切相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0/气盛则血充,气虚则血竭0之说。病理上的关系,朱丹溪曾说:/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0,故/气血和则百病不生,气血失和而百病由生0。112由虚致瘀及中医辨证角度的分析/胸痹0患者多为中老年人,遵循张仲景5金匮要略6中所言之)))其病的因、症、脉、治,仲景之法出,其效立见,各代医家在临床上反复验证,形成了本病辨证论治的主流学派,认为在其属本虚标实,5金匮要略6言其病机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0。张仲景称本证为胸痹,且把病因病机归为/阳微阴弦0,即本虚标实之证用[1]。多数医家认为气虚血瘀是本病根本的病理改变。气血的充盈、平衡、调和是人体健康与长寿的主要因素,如蒲辅周认为本病是心气不足,营气不周所致;任应秋认为本病系心气不足而未能很好地营运血脉所致;赵锡武认为本病乃因胸中无气,心血不足,血流不畅而碎然作痛。清朝王清任在5医林改错6中提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淤0,则更加直接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正气虚衰、因虚致瘀的病机。大量文献资料表明,血瘀、气虚是冠心病心绞痛最主要的两个证候要素[2],气虚血瘀证型是最常见和最主要的证型[3],也就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为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了切实可靠的理论依据,解释了目前气虚血瘀论及因之而产生的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冠心病的思想已得到人的高度重视。113益气活血被称为治疗大法的依据及临床复方益气活血法的立法源于5内经6,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6中有/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宜掣引之0的论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0,既然冠心病最基本的病机是气虚血瘀,那么益气活血必然是冠心病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