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龙岗中心医院感染科为什么要学这个病?•可发生大流行•发病者:症状突出•登革出血热增加,死亡率增加重要的虫媒传染病一、简况登革病毒引起伊蚊(埃及伊蚊或白蚊伊蚊)传播发热性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突起发热、骨关节肌肉痛、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根据是否存在同时存在的血液浓缩和血小板减少•登革热:典型、轻型、重型•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二、病原学结构:单股正链RNA抵抗力:不耐热及消毒剂可杀灭培养:多种细胞系中生长良好血清型:4型(1-4),抗原特异性不同三、流行病学•传染源:在城市,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在丛林地区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猴为主要传染源;•传播媒介-伊蚊埃及伊蚊东南亚、海南省白蚊伊蚊太平洋岛屿、广东、浙江•易感性:新流行区:均易感地方性流行区:儿童为主感染后免疫力:同型:长期其它型:短期交叉保护性免疫伊蚊流行情况•1779年首次报道•200年来,在热带各国流行:超过100个国家•1953年,人们才认识是由登革病毒引起•我国1938年后近35年无本病流行我国近年登革热流行情况78年佛山4型79年广州、中山市1型80年海南、广东、广西3型86年海南2型88年海南2型90年广州、佛山4型91年广州1型93年广州、佛山2、4型96年番禺1型99年中山2型02年广州流行特征:•地理分布-地区性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季节性夏秋、雨季,5~10月•一定流行方式由市镇向农村蔓延;突发性,集中发病特点;周期性病毒病毒血症单核巨噬细胞第二次病毒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潜伏期、产生抗体淋巴结肿大骨髓抑制血管通透性↑皮疹、出血炎性物质骨、关节痛发热等毒血症状•病理涉及全身脏器,以退行性变和出血为主;•主要包括肝、心、肾、脑的退行性变,关节附近的水肿,心包、心内膜、胸膜、胃肠黏膜、肌肉、皮肤、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出血;五、临床表现潜伏期:4~8天,由于病毒型别和病人免疫机能不同,呈现非常大的差别;△典型:分为潜伏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和恢复期;1.发热:急起(80%)高热39~41℃短程2~7天不规则热或双峰热:退1~2天,再发热,70%有畏寒;伴发毒血症状:•骨、关节、头、肌肉痛程度重,又叫断骨热(breakbonefever)发热后出现,可持续数周四肢,关节及脊背•极度疲乏,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黑边等;•颜面、颈、胸背充血,结膜充血,似“酒醉貌”,2.皮疹——多型性、阶段性早期:皮肤充血第3~6天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猩红热样分布于躯干、四肢,但手掌及脚底无持续3~4天,不脱屑血小板过低:瘀点、瘀斑;3.出血:5~8病日,25%~50%有不同程度或部位出血。4.全身性的淋巴结肿大(触痛明显)肝肿大。△轻型:低热,疼痛轻,皮疹少,淋巴结肿大,病程短,常被忽视。△重型:早期类似典型登革热,3~5天后突然加重,出现:脑膜脑炎,严重出血六、并发症•急性血管内溶血最多见•精神异常•其他:心肌炎、肝、肾损害、眼部病变等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白细胞(2-3天开始减少,4-5天最低,1周后恢复),25%-75%有血小板减少动态红血球压积其它有用检查:肝功能、尿常规2.血清学补体结合试验1/32凝集抑制试验1/1280特异IgM抗体检测(ELISA)双份血清:4倍增高确诊意义3.分子生物学检测核酸杂交、RT-PCR4.病毒分离确定血清型可用细胞或蚊子分离早期血标本较困难和危险七、诊断•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区,流行季节非流行区:有无流行区旅游史•临床特征:起病急,高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疾病监测血清学:临床诊断病毒分离:感染血清型八、鉴别诊断发热伴皮疹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流感、麻疹、钩体病、斑疹伤寒,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非感染性疾病:药物疹、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九、治疗1.一般治疗:隔离完全退热,至少5天。2.监测:血压、尿量、血小板、血球容积等。至退热后24~48小时3.抗病毒:利巴韦林最重要的治疗:对症治疗:•高热:物理降温,慎用退热药•脱水:及时补液,但不滥用静滴•严重毒血症:肾上腺皮质激素•出血:止血药,输新鲜血•脑型:脱水剂,激素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