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通报·治未病‘‘冬病夏,,J『口J『口未病——叶景华咳喘粉外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叶玉妹摘要叶景华主任医师是著名的中医内科专家,行医50余载,临床中运用治未病理论,用”冬病夏治”方法,创咳喘粉外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取得了良好疗效。关键词治未病中医外治咳喘粉慢性支气管炎叶景华1概述叶景华主任医师是著名的中医内科专家,行医50余载,精于医理,勤于临床,擅长治疗内科疾病及疑难杂病,注重治未病及中医外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叶老从“冬病夏治”理论,用咳喘粉外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经验介绍如下。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病情进展缓慢,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动脉高压、肺原性心脏病。它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尤以老年人多见。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学“咳嗽”、“痰饮”、“咳喘”等疾病范围。叶景华老师经常告诉我们:中医先贤有“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的论述,凡外邪侵袭首先犯肺,肺失宣降则气机上逆而致咳嗽、喘促;如果久咳不愈则肺气受损,表卫不固,机体抗御外邪能力下降,招致外感六淫之邪侵袭造成反复咳嗽。如果积年寒邪不除,造成脾阳不足,则运化无权,水谷精微无以化生为气血,反而聚湿生痰,痰湿上壅于肺,造成肺失肃降而致咳嗽、痰多、气喘。如果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火不生土,造成脾阳不足,脾阳虚则中焦运化失常,不能使津液输布于肺,肺失通调之权,水湿为聚,酿痰成饮,上渍于肺,留滞肺脏,阻塞气道,以致肺气宣降失调,造成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久则为宿痰留滞,每则外邪引动。可见,脾肾阳虚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有脾肾阳虚所导致的脏腑虚寒是其病理实质之所在,因此,“健脾补肾,温里散寒”是治本的关键所在。2“冬病夏治”治未病“冬病夏治”体现了叶老在平作者简介叶玉妹,女,主任医师。专业方向:中医内科、中医妇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学员。j·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200137)时诊治时注重治未病。叶老经常谈到:中医“治未病”见于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提出的“上工治未病”。历经长期的实践,并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中医素来注重养生防病,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发挥,尤以汉代医圣张仲景阐述得更为翔实、具体。他十分重视治未病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将其体现于《金匮要略》一书中,所涉及的范围有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五个方面。“冬病夏治”法,通俗地说就是冬天好发之病在夏天治,是中医择时施治的方法之一。慢性支气管炎一般多在冬春季节发作,人们往往只在这两个季节注意防治。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开泄,在穴位所贴药物易由皮肤进人穴位,这时用一些温养的药物来调和脏腑,人体阳气得天阳相助,有助于辛香、逐痰、通经之药与经络共同作用而达到温阳利气、驱散伏痰、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和内在平衡,从而TraditionafChineseMe~cmeJournalJJ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中医药通报2008年2月第7卷第1期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增强身体抗病能力,预防在冬季发作,或减少发作,体现了中医的阴阳学说,经络穴位及“肺合皮毛”等治疗理论。由于穴位敷贴疗法方法简便,故患者易于接受。慢支的治疗偏重于急性期,事实上,由于疾病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忽视夏季等缓解期的治疗,就无法避免冬春季节的频繁发作。从夏季开始浇灌,才会让你的支气管树枝繁叶茂。出现慢阻肺时,支气管狭窄阻塞、肺泡及肺组织弹性减弱一一就好象从树枝远端开始,大树逐渐枯萎,而肺泡、支气管气体交换功能的不断减弱,导致整株肺“树”的日益衰老。根据中医阴阳四时消长规津,人体阳气及自然界生物的阳光,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天人相应。慢支病的防治,中医提倡“扶正固本”和“冬病夏治”等原则,从补肺、益肾和健脾人手来预防慢支的发作,可以预防变应原诱发的变态反应等异常免疫反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