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卷第6期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50No.62011年11月JournalofXiamenUniversity(NaturalScience)Nov.2011鲍体表黏液的几种免疫酶比活力的比较狄桂兰,柯才焕*,张朝霞,倪健斌(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收稿日期:2011-03-11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2006AA10A407);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ny-hyzx07-047);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nycytx-47)*通信作者:chke@xmu.edu.cn摘要:为探索鲍体表黏液的免疫机制,利用生化测定的方法对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西氏鲍(HaliotissieboldiiReeve)及杂色鲍不同杂交群体鲍体表黏液中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比活力进行了测定,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鲍中,西氏鲍体表黏液中AKP、T-SOD的比活力最强,显著高于杂色鲍台湾群体,这与生产实践中西氏鲍抗逆性强、存活量高相吻合,推测AKP、T-SOD是较好的免疫指标性酶;而在杂色鲍不同的杂交群体间,台湾♀×F1♂杂交群体与F1♀×台湾♂杂交群体体表黏液中3种酶比活力均最高,推测这种杂交方式能够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本研究有助于为鲍的选育和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关键词:鲍;杂色鲍;体表黏液;ACP;AKP;T-SOD中图分类号:S966.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438-0479(2011)06-1080-07鲍是亚洲水产养殖业中最重要的物种之一.由于种质退化与环境污染加剧,导致野生鲍数量大大减少,人们开始人工养殖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鲍养殖生产国,但是鲍养殖受到一些病毒和弧菌病的影响.研究不仅应该集中在疾病的诊治上,更重要的是获得抗逆性较高的品种.因此,应该首要考虑增强鲍的免疫力.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原始腹足目(Ar-chaeogastropoda)、鲍科(Haliotidae)、鲍属(Hali-otis),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1].由于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济性状好、养殖效益高,从1990年初开始成为我国南方最重要的养殖鲍种,据2001年统计,直接产值逾5~6亿元;年产量高达4500多t[2].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养殖环境的恶化,杂色鲍的养殖业面临严重的病害威胁.成鲍常见的疾病有气泡病、裂壳病、脓包病、溃疡病、破腹病和肌肉萎缩症等[3],2002年以来,鲍苗培育过程中又出现了大规模脱落死亡现象,初步估计2004年鲍苗缺达1~2亿粒[4].2007年10月中旬(冷空气下降),漳州漳浦鲍养殖场又爆发了大规模的病害,严重时每天死亡500~600只,已导致杂色鲍养殖业的滑坡,杂色鲍养殖陷入极大的困境.如何提高鲍的抗逆性等优良性状?遗传改良的方法已被证实是提高贝类经济性状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已对杂色鲍不同地理群体间杂交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应用[5-6].杂交育种是一种利用杂交从而培育优良品种的育种方法,使杂种后代综合双亲的优良性状,可在诸多方面形成杂种优势.抗逆性是衡量杂交优势的重要指标之一,杂色鲍等贝类主要依赖于先天的免疫系统来抵抗微生物入侵[7].其免疫系统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8].目前对杂色鲍免疫防御的机制的研究多针对血淋巴中的血细胞吞噬作用和血清中免疫因子的应答作用.但血淋巴的这种免疫作用,只有在机体被微生物侵入后才能产生[9],不能起到很好的免疫屏障作用.黏液具有选择离子运输功能[10],并充当保护屏障[11].贝类的黏液可以作为免疫防御的第一道屏障,是一种重要的外部免疫防御机制[9],已被证明可以减少被捕食的暴露和躯体的应激.但有关鲍黏液防御机制的研究,国内外几乎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