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510632暨南大学医学院孙立关键词升降散百病生于气气机调节《素问·举痛论篇》言:“百病生于气也”。张介宾亦日:“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表明了各种致病因素只有在造成气机失调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疾病,故云“百病生于气”。1气机调畅乃生命的动力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而贯穿宇宙一切有生命活动的始终。人居“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体生命活动自然离不开这一规律。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所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阴阳,无不有赖于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而人体的生命活动,内而消化循环,外而视听言行,无不是脏腑升降出入的体现。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主降,肝肾在下,宜升。其中肝之升发,肺之肃降为一对升降的两方面;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共同构筑成阴阳平衡体;脾胃居于中焦,脾气上升,胃气下降,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而六腑,虽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宜降,但在传化饮食过程中,亦有吸收水谷精微,化生津液作用,可见六腑亦是降中寓升。五脏六腑的气化正是在这种升已则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状态中,共同维系着这个机体的新陈代谢平衡的。2气机失调则百病丛生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气机失调不仅有以气郁(气滞)为主,包括气逆以及气闭等实证表现,还有以气虚为主的虚证表现。一旦气机失调,五脏六腑失却气化功能,机体的新陈代谢失衡,势必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2.1邪实与气机失调: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2004年10月号·火)以及疫毒之气均可致气机失调。风邪袭表,郁遏肺气;寒气留滞,气滞血凝;火热(暑)之邪耗气伤阴;燥邪伤肺,宣降失调;湿邪最易阻遏一身气机。诸邪犯人,均可致气机失调,而变生百病。内生五邪(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虽由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而一旦生成,势必影响到全身气机的运行。如内风因肝肾不足,肝阳上亢,亢而化风;内寒致气机凝滞;内湿阻碍中焦,脾胃升降失司;内燥伤肺,宣降失调;内火有虚有实,然均可致气机亢奋进而升降失调。故五邪虽为内生,一旦形成,亦致气机失调,或气郁,或气逆,或气闭,而招致百病丛生。瘀血、湿浊、痰饮之邪虽为继发,不仅阻滞气机,致气郁、气逆、气闭等实证,或虚实夹杂证,而且可以郁而化火,更致气机逆乱,变生诸病。另外,情志内伤,暴饮暴食,每致气机郁滞,变生诸疾。各种邪气,无论外感还是内伤,一旦形成均可以阻碍全身气机运行,其中尤其与风火痰气食瘀等邪关系密切。2.2虚损与气机失调:虚损会致气机失调,脏腑虚损与气血阴阳失调密切相关。脾胃为先天之本,肾为后天之本,大多数虚证的气机失调都与脾胃及肾的功能虚损有关。脾胃虚弱,不仅可因气虚而清阳不升,而且也易招致湿邪侵袭,阻碍气机,有生痰化火之变,不一而足;肾阴不足,虚火易炽;肝肾不足,肝阳易亢。脾肾虚弱,气血亏损,气机失调,而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自是百病丛生。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的关键,气机失调则百病丛生,故有“百病生于气”之说。因而在病理情况下,必须注重调节升降出入运动,采取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方法,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失调现象复归于相对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425·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篇》所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而升降散正是通过其调节气机的功能,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3升降散在气机调节中的作用3.1升降散之组方特色及病机特点:升降散源于明·张鹤腾《伤暑全书》一,为治暑良方。后得清代医家杨栗山的发挥,并在《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中,将此方列为治温疫15方之总方。因其配伍精当,应用广泛,疗效确切,临床用治多种外感疾病及内伤之疾均有显著疗效,为后世医家极力推崇一!。该方由僵蚕、蝉衣、姜黄、大黄、米酒和蜂蜜等6味药组成。杨栗山用其治“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方中以僵蚕为君,味辛气薄,苦燥恶湿,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蝉蜕为臣,甘寒无毒,质轻则升,能祛风胜湿,涤热解毒。僵蚕、蝉蜕皆升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