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础建设农业增收意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多予、少取、放活”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方针,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出难得的好局面。粮食总产量连续2年超过1000亿斤、连续4年创新高、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农民收入连续4年实现较快增长,连续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35%提高到42%,食品工业增加值从全国第5位跃居第2位,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1974万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农业基础薄弱、经营方式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显著改观。同时,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产品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农村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1号),立足我省实际,20*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着力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努力保持粮食产量1000亿斤第1页共15页(一)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农资综合直补、能繁母猪和奶牛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和劳动力转移培训补贴,把“超级稻”纳入良种补贴范围,今年对农民的各项补贴资金达到60亿元以上。全面落实对粮食、油料、生猪和奶牛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粮食、油料和生猪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强农惠农政策要向黄淮四市等重点产粮区倾斜。继续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二)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建立完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协调机制。严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严禁通过“以租代征”等方式提供建设用地。继续搞好土地复垦、管理和后备资源的开发,继续搞好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整治,保持耕地占补平衡。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农民和产粮大县的生产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5亿亩左右。(三)着力提高单产水平。大力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在46个县强力推进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集成配套技术,挖掘增产潜力,探索高产途径。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加快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继续免费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全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5500万亩以上。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努力解决影响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的关键技术,组装配套适合不同生态类型的“吨半粮”生产技术体系。继续实施“植保工程”,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化防治队伍,建立健全重大病虫害预警与控制体系,确保对重大病虫害的应急处置率在90%以上。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大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继续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四)抓好粮食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优质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继续搞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完成周口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商丘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续建新乡国家优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