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资助:安徽省年度重点课题(项目编号:11070403035)作者单位:230001合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内分泌科通信作者:叶山东,Email:ysd196406@163.com不同糖代谢状态下胰岛β细胞功能及其与血糖的关系·综述讲座·方芳叶山东[关键词]胰岛β细胞功能;糖调节受损;2型糖尿病;糖毒性doi:10.3969/j.issn.1000-0399.2012.03.045由正常糖代谢到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胰岛β细胞功能随之逐渐减退。本文简要综述不同血糖状态下胰岛细胞功能变化情况以及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防治糖尿病提供参考。1正常糖代谢状态下的胰岛β细胞功能正常糖代谢状态下,葡萄糖经机体吸收后,大部分(65%~70%)被胰岛素不敏感的组织(脑细胞、红细胞、内脏组织)摄取,其吸收速率与内源性葡萄糖生成速率相匹配。大部分内源性葡萄糖由肝脏输出,小部分由肾脏输出[1],肝脏输出的葡萄糖主要维持空腹血糖,同时受血浆胰岛素和胰高糖素浓度调节[2]。血葡萄糖浓度升高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增高的胰岛素在抑制肝糖输出的同时刺激内脏及周边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从而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正常糖代谢状态,基础胰岛素分泌可将空腹血糖维持一个较狭窄而稳定的水平,通常4.4~6.1mmo/L。进餐后,胰岛β细胞受血糖和激素变化等刺激后迅速动员,分泌适量的胰岛素以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使餐后2h血糖(2hPG)小于7.8mmol/L。机体除了分泌胰岛素之外,还分泌其他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皮质激素等参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调控[3]。正常糖耐量状态中,存在一种特殊的糖耐量状态,即亚糖耐量状态,其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介于NGT和IGT之间。周文敬等[4]发现在正常糖耐量者,进食后0.5h血浆葡萄糖(0.5hPG)或1hPG异常者相对于正常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这是正常糖代谢中的特殊状态,尚不能将其归之为NGT或IGT,此时进行有效干预,如饮食控制、增加运动等,可防止亚糖耐量状态转归为IGT。对于有2型糖尿病(2-DM)家族史的正常糖耐量者,何俊等[5]发现:餐后2hPG、空腹胰岛素(FINS)、HOMA-IR及游离脂肪酸均较无2-DM家族史的正常糖耐量者显著升高,胰岛素峰值倍增数明显下降,并且发现胰岛β细胞改变先于α细胞。Melania等[6]发现,餐后1hPG比2hPG对鉴定糖耐量正常者有无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可能有更大的优势。在临床中,2hPG用于诊断糖尿病,已经受到广泛重视,但对于亚糖耐量者及有家族史的正常糖耐量者,除2hPG还应当关注1hPG,必要时及时给予控制饮食、增加运动、调脂治疗,定期随访,在胰岛细胞功能减退开始时,及时启动保护胰岛细胞功能方案。对于明确有α细胞功能受损失时,可加用如GLP-1受体激动剂保护α细胞功能。2糖调节受损状态下的胰岛β细胞功能糖调节受损(IGR)是NGT和2-DM的中间状态,被称为糖尿病前期[7]。有3种表现形式[8]: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低减(IGT),以及兼有IFG与IGT(IFG/IGT)。IFG和IGT发病与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和胰岛素抵抗有关。IFG主要以肝脏胰岛素抵抗和基础状态胰岛素分泌缺陷为特征,而葡萄糖刺激的早相或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轻度受损;IGT则表现为基础胰岛素分泌正常,而以早相或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显著降低、晚相或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代偿性增加及与肌肉胰岛素抵抗[9]为特征,而IFG+IGT人群则同时存在基础和餐后胰岛素分泌缺陷及肝脏和外周胰岛素抵抗。IFG及IGT均使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当两者并存时(IFG/IGT),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更大。在多数人群中,IFG与IGT是一个动态临床过程,它们可以持续存在、转变为糖尿病,或在积极干预后转归正常。叶山东等[10]证实IGT者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BCI)和糖负荷后30min净增胰岛素/净增葡萄糖的比值(ΔI30/ΔG30)在NGT、IGT及T2DM患者间呈依次降低趋势,提示在IGT及2-DM患者中存在明显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受损。与NGT相比,IGT患者ΔI30/ΔG30明显下降,提示在IGT阶段已存在明显的早相胰岛素分泌缺陷,尤其是非肥胖人群更为明显。IGT患者InsAUC(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和CPAUC(C肽曲线下面积)显著升高,表现为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IGT人群InsAUC明显增高并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