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11期(总第250期)学术论坛ACADEMICFORUMNO.11,2011(CumulativelyNO.250)一、听觉文化现状听觉,是人类主要官能之一。它是人类接收外界信息、相互交流的一种主要的认知方式,所以黑格尔把听觉看成和视觉一样重要:“人耳掌握声音运动的方式和人眼掌握形状或颜色的方式一样,也是认识性的。”[1](P1)听觉更是人类感受、体验、欣赏世界的一种主要的文化维度,在柏拉图的《大西庇阿斯》篇中,对“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2](P158)这样一个命题的讨论说明听觉正是人类感受美的重要官能。这样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生存方式和文化维度,在当今时代,机械化、商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正在不断恶化:(一)视觉文化盛行的时代,听觉被边缘化我们这个时代被广泛地称作“视觉时代”、“读图时代”、“眼球经济时代”……电视、电影、多媒体广告、3D动画、吸引眼球的各种“秀”盛行,视觉文化被重视、夸张、过度消费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们的日常活动,更多集中在“看网页”、“看电视”、“看演出”、“看比赛”……而不再是“听故事”、“听评书”、“听广播”……就连原本是听觉艺术的音乐也常常要加上伴舞或者大屏幕画面来取悦视觉;说唱艺术也日益加进夸张的表情、动作来迎合“观”众以至于接近视觉娱乐;教室里的学生不再凝神于“听”课,而主要是观看投影课件(PPT)。城市建起的高楼大厦都安有玻璃幕墙,能看见这个世界,却不再听见。家居房间的窗户,也由传统可全打开的推窗,换成永远只能打开一半乃至更小的铝合金窗户。供观看和透光的窗户越来越大,能让世界的声音进来的窗户却越来越小。视觉成为压倒一切的主流,听觉(以及其他感官)被漠视、挤压、萎缩,现代人变得像极了尼采所谓的“相反的残废”[3](P117-118):一般的残废是别的官能都完好,只有一种官能缺陷;现代人却是只有一种官能———视觉极度发达,别的官能都近乎残废。(二)机械化、商业化给都市生活带来了巨大、持久的噪音,极大伤害了人的听觉生存环境对噪音的定义有很多种,但一般来说,给人造成普遍干扰、不快乃至不健康后果的音响,都可列为噪音范围。现代生活的绝对噪音,主要来源于各种机器声、车流声、电磁声、施工噪音、大功率户外扬声器等;相对噪音,则包括因为群居密集对他人带来妨碍的各种人类活动,如吆喝声、哭闹声、过大的家庭音响、广场活动的喧哗等。噪音并非工业、后工业时代特有,但噪音成为生活的主要听觉环境,却是工业化、城市化的恶果。都市噪音表面上制造了更多可听的声音,但实际上是将一切声当代听觉文化的现状与问题杨震[摘要]当代文化的变迁中,对知识、科技、理性的推崇,导致了视觉中心主义以及听觉的萎缩,机器化大生产使得噪音成为时代的基础音。然而,我们不仅生活在知识的世界,还生活在感觉的世界,对环境的聆听、欣赏和投入,是人类的权利和福祉。我们也不仅生活在影像的世界,世界还通过声音的维度促成我们的存在,我们也通过倾听保持着与世界亲密而灵敏的接触。我们聆听的不仅是物理的声音,还有他人的心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归根到底,听,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维度。[关键词]听觉;视觉中心主义;感性;文化[作者简介]杨震,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101[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1)11-0164-05164音都淹没在一种共同的混响中,每种声音不再具有独立性,不再可分辨。噪音构成一堵声音之墙,让世界变得不可聆听,把人们变成了有声的聋子。听觉生态学的倡导者沙夫(R.M.Schafer)用Lo-Fi(低保真)来形容这种噪音环境,他说:“在低保真声景(lo-fisoundscape)中,单个的听觉信号在过度密集的声音群中变得模糊。清晰的声音———雪中的脚步,回荡在溪谷中的教堂钟声以及某个动物穿行在灌丛的声音———都被宽频噪音掩盖。声音的景深消失了……在所有声音频段上都有杂音,为了最普通的声音能被听见,人们只能不断地放大它们。”[4](P43)然而,为了能被听觉感受而放大的普通声音,又攀升为更大的噪音,在堵车的路口司机们攀比着按响喇叭,在市场里、节日广场上大家相互拔高嗓门呼唤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