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卷第12期2009年12月地理学报ACTAGE0GRAPHICASINICAVo1.64.NO.12Dec.,2009中国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构成比例变化分析陈成忠1,2,林振山z(1.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黄石435002;2.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摘要: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中国1995.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各构成组分运用统计一动力学建模方法.构建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各组分构成比例变化的普适预测模型结果表明:①1995—2006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构成以能源足迹和耕地足迹为主,耕地、林地、建设等足迹比例在波动中不断下降,草地、水域足迹比例先上升后下降,能源足迹比例不断增加;人均生物承载力构成以耕地为主,林地、建设、水域承载力比例相差不多,草地承载力比例最小,其中耕地、草地承载力比例不断增加,林地、水域、建设等承载力比例不断下降,且变化幅度均很小②2007.2015年,耕地、林地足迹比例继续下降,草地、水域、能源足迹比例将逐渐上升,建设足迹比例将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出现增加趋势耕地、林地、草地等承载力比例将不断增加,其中耕地、林地承载力比例增加幅度很小,草地承载力比例相对增幅较大;水域、建设承载力比例均呈下降趋势。文章还探讨了可能导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构成比例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内在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对指导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土地利用规划和改善生态环境有较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关键词:生态足迹;生物承载力;构成比例;预测模型:中国由WilliamRees提出111、MathisWackemagel【2]逐步完善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EF)模型作为一种衡量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的生物物理定量评价工具.以理论思想的新颖性、概念的形象性、内涵的丰富性、可操作性、易接受性、全球可比性、计算项目的综合性和教育性等优点.很快得到国际学术界、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并在众多研究者的质疑和争论中不断改进、发展和完善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WideFundforNature,)自2000年使用“生态足迹”指标每2年发布一次显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程度的《地球生命力报告》.迄今已发布5次。HaberltSl用不变全球产量、可变全球产量、可变地方产量种方法计算奥地利1926.1995年的生态足迹,结果差异很大Chen[]改进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分析中国1981—2001年的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biocapacity,BC)。LiI】评估了中国1996—2004年进出口贸易商品中的嵌入能对生态足迹的影响.指出除1997.1999年外.其它年份中国均为贸易商品嵌入能净进口。Chen18]采用因子分析和经验模态分析相结合.研究中国1953—2006年能源足迹增长波动的周期性及其驱动因素徐中民【9]将生态足迹和人类环境影响评价IMPACT等式相结合,阐述社会资源在缓解和减轻环境影响方面的作用陈东景l1o1基于生态足迹指数和人文发展指数构建可持续性评价框架.对我国社会发展及其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Stoglehnert“对能源足迹的计算方法提出质疑并进行了改进Wiedmann[]探讨了生态足迹计算模型中产量因子的地方公顷与全球公顷转换问题Kitzestl31专门就生态足迹模型发展、完善过程中众多研究者关注、质疑的共同问题进行了答疑还有Holden对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通讯作者2009一O1.29;修订日期:2009—07—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1083);2009年度湖北省自然基金项目『Foundation: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40871083;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HubeiProvincein2009]陈成忠(1970一),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资源研究。E-mail:chenchengzhongbu@163.corn林振山,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理一气候领域的研究。E—mail:linzhenshan@njnu.edu.cn1523一l533页1524地理学报64卷交通『l41、Gerbens—Leenes对食物消费模式l15】、S~nchez~Ch61iz对家务劳动的环境影响_l6]、Thomassen对动物饲养l17】、Femg对稻米[18]、Homborg对棉花[19]等进行了生态足迹研究。但已有研究大多采用均衡因子加总后的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分析全球、国家或区域尺度的生态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