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波前像差技术及其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VIP免费

波前像差技术及其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_第1页
1/3
波前像差技术及其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_第2页
2/3
波前像差技术及其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_第3页
3/3
波前像差技术及其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江扬子,王勤美(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浙江温州325027)[摘要]介绍测量人眼像差的几种主要方法及其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以Hartmann2Schack、TsherningorScheiner2Smirnovtheories理论为基础的像差仪或像差镜能测量人眼屈光系统所有的像差,所得到的数据与屈光手术系统相结合后设计个性化切削方案,从而能提高PRK、LASIK等屈光手术术后的视觉质量。[关键词]波前像差;像差仪(镜);屈光,眼/外科手术;个性化切削[中图分类号]R779.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01(2001)04-0250-03Theuseofthewave2frontaberrationprocedureinrefractivesurgeryJIANGYang2zi,WANGQin2mei.SchoolofOptometry&OpthalmologyofWenzhouMedicalCollege,Wenzhou325027Abstract:Weimplementedthemaintechniquesformeasuringwave2frontaberrationsinthehumaneyeandemployedthesetechniquesinrefractivesurgery.ByadaptingtheHartmann2Schack,Tsherning,orScheiner2Smirnovtheories,theaber2rometer(aberroscope)cangivecompletemeasurementsofaberrationsinthehumaneye.ThisdatacanbecombinedduringrefractivesurgerytoobtainacustomizedrefractivedesignthatresultsinamoreperfectvisualqualityafterPRKandLASIKrefractivesurgery.Keywords:wave2frontaberrationtechnique;aberrometer(aberroscope);refraction,ocular/operation;customizedab2lation1波前像差技术目前,波前像差(wave2frontaberra2tion)理论在眼屈光手术中的应用刚刚起步,屈光手术后出现的种种视觉质量问题使人们对早已存在的波前像差理论有了重新的认识和进一步的理解。在屈光手术出现之前,像差在眼屈光系统中占很小分量,即使是很大的瞳孔直径,在20/20以下的视力中,眼像差也并不影响其成像质量。然而随着屈光手术如RK、PRK和LASIK的应用,在进行简单的屈光矫正后带来了眼屈光系统很大的球差、彗差及其他的高阶像差[1],从而导致在术后患者出现了暗视力差、眩光、重影等视觉上的主诉(虽然此时明视力已经达到了20/20)。为了探索和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公司依据波前像差理论研制了应用于屈光手术的波前像差仪(aberrometer)和像差镜(aberroscope),如德国鹰视的波前像差分析仪,日本尼德克的波前像差仪等等。1.1波前像差技术的发展历史收稿日期:2001-10-05修回日期:2001-10-29作者简介:江扬子(1975-),女,温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1.1以干涉理论为基础的波前像差测量:最早测量波前像差以干涉理论为基础[2]。如许多书上提及的Twyman2green干涉仪,其工作原理是使一准直光束分离,分离的光束从测试和参考平面反射后重新组合。只有当两个波面完全一致时,重新组合的光线将不会出现干涉的模糊边缘,否则,边缘干涉图形就表现为不同的波前像差图形。但由于眼稳定性和参考平面的难以实现,用干涉理论测量像差在生理光学中难以应用。1.1.2以光路追迹理论为基础的波前像差测量:现在测量像差的主要方法是以光路追迹理论为基础,通过贯穿眼入瞳的一列阵光线斜率的整和重现波前像差平面得以实现[2]。早在400多年前,Scheiner设计了一个被称之为“Scheiner盘”的仪器[3]。Scheiner认为,如果光学质量不完善的眼通过一个带有两个针孔的不透明圆盘看东西时,单个远处光点如星星将在视网膜上形成两个像。如果该眼不完善的地方只是离焦,那么,视网膜的双重像将会被合适度数的镜片所矫正。然而此类简单的镜片往往不能使人眼得到完美的屈光矫正效果,测量眼在各瞳孔位置不完善的屈光状态需要综合的方法矫正。Smirnov第一个发展了Scheiner的理论[2]。1961年,Smirnov以Scheiner盘为基础设计了一个主观测量人眼波前像差的装置:一个可以被整个瞳孔看到的格栅,其中央有一个很小的孔,固定光源从中央参考小孔照射到视网膜,可移动的光线照射到周边小孔。患者通过进行水平和垂直调整使周边小孔进入的光线和中央小孔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同一点上,使患者看到单个的光点。水平和垂直的移位距离ΔX和ΔY用于测量特定瞳孔位点的眼像差。通过测量进入瞳孔不同位置的光线对应于瞳孔中央固定参考光线的ΔX和ΔY,可以得出波前像差作为像入瞳函数的斜率[3]。其数据经集合产...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波前像差技术及其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