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www1xuebao1net199彬彬有礼和谐交际———间接言语行为在礼貌原则中的应用木艳娟[摘要]礼貌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处世方式,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起着“调节和润滑”人际关系的作用,使人与人的交流实现和谐的交流。间接言语行为在言语中十分常见,以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外行为,成为礼貌原则良好的实现手段。促进了人际沟通,达到了更好的人际交往效果。[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礼貌原则;人际交往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8)S1—0199—03作者简介:木艳娟,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法语语言文学硕士。四川成都610041礼貌原则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它既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也反映这一个人的交际技巧和应变能力,充分展示了这个人的良好教养和优雅风度。礼貌也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礼貌让人们互相打招呼,在公共场合行为举止得体,与亲人、朋友、同事、上级等建立和谐的关系。而礼貌同时涉及到语言和非语言交际规范。非语言交际规范主要指态度、动作、手势、表情等;而在语言方面,出于礼貌,人们往往会在交际中含蓄的表达自己,而间接言语(indirectspeech)就是通常被用以含蓄表达自己的礼貌的语言。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以言行事,直接通过话语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的是直接言语行为(directspeechact);通过话语行为取得了话语本身之外的效果的是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speechact)。在一定语境条件下,话语意义常常不是词汇意义的简单相加。说话人的话语意义(ut2terancemeaning)和语句意义(sentencemeaning)会以多种方式分离。我们要讨论的间接言语行为就会使这两种意义分离,即通过一种别的行为而间接实施的以言行事行为。间接言语行为在话语交际中的表达方式有许多种,其影响制约因素也很多,本文着重从礼貌的角度来分析间接言语行为。一、间接言语行为及其解释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论基础是言语行为理论,最早由英国哲学家Austin(1962)提出,他先是区分了述事(constative)话语和行事(performative)话语。述事话语指陈述、描写事情的过程或状态,它可以用真假值来分析;行事话语指说话本身已构成了行事的某些环节,行事话语所表达的活动无法用真假值来分析,但有意义,说话人可以以言行事。两种句子的基本形式可能一样,因此结构形式不是表述句和施为句的区别性特征。例如:“Ipromisetogivehertendollars.”,这是行事话语,但“Hepromisedtogivehertendollars.”是述事话语,因为该句只是描述一件事。后来,Austin又把语言行为分为“以言指事”(locution)、“以言行事”(il2locution)、“以言成事”(perlocution)三类。他最感兴趣的是以言行事,以至后来以言行事几乎成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代名词。继Austin之后,Searle(1975)提出了适切条件(felicityconditions)和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speech)。适切条件指一个言语行为为实现其目的而必须达到的标准,它包括“准备条件”,“诚实条件”和“本质条件”。如“准备条件”(preparativeconditions)是指某人是否有资格完成某种言语行为。不符合这些条件的话语被认为是不恰当的(infelicitous)。间接言语行为就是指其语言形式不直接反映交际目的,而是通过一种言外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外行为的现象。他的间接言语行为基于以下假设:(1)显性施为句或明显的以言行事可通过施为动词获知说话人的语用意义;©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200外国语言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4月(2)许多语句实际上都是隐性施为句,其中陈述句表达“陈述”,疑问句表达“询问”,祈使句表达“命令”等言语行为;(3)语句本身表达的这些言语行为称作“字面用意”,它与间接的“言外之力”(语用用意)相对,后者是在“字面用意”的基础上做出的推断;(4)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规约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说话人的“字面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