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论坛2004年9月第19卷第5期FORUM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EP2004,VOL.19,NO.5·1··张仲景学说研究·《金匮要略》水气病气、血、水三分辨证探析湖北中医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生(430061)叶太生指导:陈国权关键词:《金匮要略》水气病气血水三分辨证,《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水气病,是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导致水邪停聚,泛溢周身,出现以肿为主要见症的疾病。主要分为风水、石水、正水、皮水、黄汗,其次有五脏水之设,还有气、血、水三分之立。其中气血水三分论治源于《内经》中气血水相关理论,实为水气病辨治要旨,也是杂病辨治的基本思路之一。1理论渊源中医学早期发展中受自然哲学影响巨大,从儒家的哲学观而言,《论语》有“和为贵”、“允执其中”之论,即在对立中又尚中,是典型的三元论观点。就《内经》所论,始终贯穿着天地人的三元论模式,阴阳二元是把三元局限在特况下的简化形式,五元的五行也是三元的多次重叠。从整体观的特性讲,三元论的表述最为简约,其基本思维模式则是三分法,仲景学说中有和法之论,六经辨证有阴阳三分之殊,即是三元论的体现。《金匮》对疾病的辨证思维和理法方药也体现了三元论的哲学思想,从水气病篇对《内经》的继承和发展看,气血水三分证治从病位、病性、病势的演变层次上划分了水气病,是三元论的具体化,在治疗上可以与“一元三歧”的湿病、痰饮病脉证互参,方药互用。2病因病机2.1同源互动对于水,广义讲泛指人体内一切津液,而血与津液,均来源于水谷精微。《素问·经脉别论》目:“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揆度以为常。”这说明血这一基本物质来源于水谷,在其生成过程中,津液(水)同步产生,并且互生。又如《灵枢·邪客》所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肺,化而为血。”说明中焦受气取汁的同时,人体的水液同样通过饮入于胃,脾的升清与肺的通调,达灌周身。其中存于脉外、散布于间隙的是水液,而与营气相混、注之于脉的为血液,所以血与水通过气化作用,出入于脉道内外,互生互化,维持动态平衡。这就是气血水的同源关系,是五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另就气血水的运行而言,在上焦,肺通调水道,心主血脉,同处一地;在中焦,肝主疏泄,脾胃主升降,并行不悖;在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一体;在体表,血循经脉,汗出皮毛,气血水相倚而行。这些充分说明了气血水互动的关系。而正是基于生理上的同源互动,才决定了气血水三分在病理情况下极易相互为患。2.2气乱血水气乱血水是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导致血水不通、太过、亏损三类病变。《灵枢·营卫生会》日“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乃言津枯则血少,血耗则津伤,属亏损之类;《金匮》日“血不利则为水”,则言血病致水病,属不通之类;《诸病源候论》日“经脉闭塞,溢予皮肤而令水肿”,言水邪外溢,乃太过之类。三类病变若从脏腑论,则主要责之于肺脾肾,并且是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制水之脏,此三脏不仅其气血水互动的功能失常,而且其气血水互生的常态亦失衡。所以要从气血水三分辨治水气病,关键在于抓住气的功能失常和气的生成失常,因为二者都会打破血水出入脉管内外的动态平衡,致使经脉郁滞,血水内停,留于肌腠而为水气病。概括地说,水气病就是一个气乱血水的过程,亦即由气分病致血分瘀,血分瘀至水分肿,水分肿气分更病的恶性循环过程。所以对该病的治疗,关键在于如何打破这一恶性循环链,把握气乱血水的病变环节,而气血水三分辨证正是从此人手,针对三分的不通、太过、亏损三种情况,调和气血水,从而维持三分的动态平衡。3三分证治3.1气分证水气病,多因大气不转,阳虚气滞,营卫俱虚,气血不足所致。其中出现以心下痞坚为主症者,称为“气分”。气分证是以上焦心肺为中心的水邪为病。治疗上《金匮》采用“开鬼门”之法,鬼门即气门,故重以治气,用药既有黄芪、白术、大枣、炙甘草之补,又有麻黄、桂枝、细辛、枳实之通,且常投以通温兼用的炮附子,其方有防己黄芪汤、越婢加术(或加附)汤、麻黄细辛附子汤、枳术汤。结合临床,充血性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