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年第23卷第12期879·天下归一与水土不服—ICD—lO第五章在中国应用的评述·ICD一10进食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在中国应用的几点修改建议张大荣@徐玉玉张卫华(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卫生部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北京100191)【关键词】进食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ICD.10;修改建议中图分类号:R749.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12—0879—04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12.012进食障碍(eatingdisorders,ED)是以迸食行为异常为显著特征的一组综合征,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两大类,是主要发生于青少年和成年早期女性的心身疾病,患病率为1%~4.2%,在美国、日本、西班牙、中国香港等地开展的研究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食障碍的患病率呈增加的趋势⋯。因此进食障碍的标准化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在诊断进食障碍时,所参考的诊断分类系统主要有《国家疾病分类第10版(ICD一10)》第5章心]、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一1V)》聆1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HJ。随着精神卫生领域国际间交流越来越密切,我国很多医疗机构开始倾向于更多使用ICD-10诊断标准,我国一些地方的医疗管理机构也指定在临床工作中对精神疾病分类采用这一分类系统。就笔者了解,根据北京市卫生局的规定,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市精神卫生研究所)等医院目前统一使用的就是ICD一10诊断分类系统。这提示,疾病的分类和诊断标准逐渐与国际接轨,已经成为医学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l我国目前进食障碍相关研究中诊断标准的使用情况以“进食障碍与神经性厌食(厌食症)或神经性贪食(贪食症)”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CNKI)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进行文献检索,然后根据题目、摘要内容一一进行分析,得到近30年来以进食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原创性研究文献40余篇,其中30余篇是关于进食障碍I艋床特点、心理行为治疗、护理等方面的个案报道,限于主客观原因,没有能够一一查阅这些论文的全文,对采用的诊断标准进行分析。仅查阅了一些样本量较大的文献的全文,发现在较为早期的文献中,基本都是采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CCMD-2-R)》的诊断标准M刁J,内容主要是对进食障碍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而2004年后的文献,较多使用ICD一10诊断分类系统[841I,内容也较深入些。但总起来看,我国对进食障碍的临床研究水平较低,没有检索到设计严谨的前瞻性或干预性研究。2ICD·10、DSM·Ⅳ与CCMD-3对进枣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比较2.1分类在这3个分类系统中,进食障碍的基本类型都包括神经性厌食(anorexianervosa,AN)和神经性贪食(bulimianervosa,BN)。其中ICD-10中将进食障碍归类于“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而CCMD-3中归类于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2个系统对进食障碍的分类没有原则上的区别,只是ICD.10中的亚型分类更详细。在DSM—IV系统中,则对AN和BN都进行了亚型的区分,是其一个特点(表1)。2.2诊断标准3个诊断系统对进食障碍2个主要类型的描述基本一致(表2,表3)。对作为AN诊断的一条主要标准“低体质量①”,都是低于“期望”或“应有”体质量的85%作为标准,但对“期望”或“应有”体①诊断分类系统原文为“体重”。本文以更符合科学名词规范要求的“体质量”代替“体重”。ChineseMentalHealthJournal,Vol23,No.12,2009质量,却没有给出操作性定义。三者的不同之处,主要是CCMD-3给出了明确的病程标准;而DSM—IV指出的“病理性怕胖”,则可看作是对AN患者心理特点的一条描述。表1各诊断标准在进食障碍分类上的异同点表2各诊断标准对神经性厌食症(AN)的诊断异同点表3各诊断标准对神经性贪食症(BN)的诊断异同点3ICD.10进食障碍章节诊断标准在结构与内容上的几点修改建议3.1神经性厌食3.1.1关于心理特征ICD-10对于神经性厌食的描述性定义为:是一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年第23卷第12期881种病人自己造成和/或维持的,以有意的体质量减轻为特征的障碍。这一障碍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