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嗅球内僧帽细胞及其它结构的性别差异白仲添,邵宝平,苏少晨,王建林*(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E-mail:baizht05@lzu.cn摘要本文观察大鼠嗅球内僧帽细胞及其他结构的性别差异,探讨嗅球内部结构的差异对雌雄动物或男女嗅觉差异的影响。依据常规HE染色法及数理统计学原理对雌雄各5只体重为210±15g的健康成年Wistar大鼠嗅球各层厚度,各种细胞的数量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研究表明:雌雄大鼠之间嗅球内部各层结构差异不显著,但是僧帽细胞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证明:僧帽细胞在形态和数量上的显著差异,可能是造成雌雄动物嗅觉系统差异及男女之间嗅觉灵敏度不同的直接原因。关键词HE染色;嗅球;僧帽细胞;性别差异中国分类号Q951.引言对嗅觉系统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人们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真正发现嗅觉机制的时间应该从1991年Buck和Axel在《细胞》杂志上发表的“一类多基因家族可能编码气味受体:对气味识别的分子基础的研究”,从而为嗅觉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从此以后,对嗅觉系统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们早就知道,性别的不同,是主宰生物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雌雄动物或人类男女之间在对气味的敏感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近年来,对于性别差异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寻找由于性别不同所带来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差异性。研究最多的是雌雄动物或男女对药物的耐受量的不同,以及男女之间中枢神经系统的比较研究(大脑的思维和记忆等多方面)。对于嗅觉系统结构,人们已经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嗅觉系统内部结构在雌雄之间的差异并未见报道。哺乳动物的嗅球主要由僧帽细胞(mitralcell)、簇细胞(tuftedcell)、颗粒细胞(granularcell)及小球周细胞(periglomerularcell)等典型细胞构成。它们组成了嗅球内一整套完整的气味信号传导和调节系统。表达相同受体的细胞投射到嗅球表面大量排列的少数几个嗅小球中,在嗅觉受体活化域中形成一个二维刺激域[1,2]。这种嗅小球作用类型与各层投射神经元如僧帽细胞/簇细胞有关[3]。僧帽细胞通过胞体远端簇细胞及胞体的垂直面接受嗅小球突触传入。僧帽细胞胞体还发出次级树突,穿过嗅球外丛层[4,5]。这些树突与嗅球内大量的颗粒细胞通过树-树突触发生联系[6,7],这种横向联系在兴奋-抑制之间进行调节。当前研究认为,这种调节机制可作用于僧帽细胞活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这可能会编码精细的和相对应的气味分子[8]。僧帽细胞活性由内在的传导性和突出传入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控制。僧帽细胞侧向抑制的效果依赖于抑制信号传出的强度、位置和局部信号通路的影响。解剖学研究已阐明了僧帽细胞膜上可能的抑制性突触[9]。在次级树突中,这种突触阻断活性的能力依赖于其到胞体的距离、电信号在树突上穿梭的范围及功能性突触后受体的局部密度。由于僧帽细胞在嗅觉传导和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它在雌雄动物嗅球内所表现的差异性必然对嗅觉系统的性别差异造成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组织学及统计学原理,对僧帽细胞等其它各种细胞数量、大小及嗅球各层的厚度在雌雄大鼠之间的差异性做了定量比较研究。试验证明:僧帽细胞数量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这可能是导致雌雄动物或男女之间嗅觉差异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其影响嗅觉差异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试验试图通过雌雄差异性的比较,为雌雄动物或男女之间所存在的嗅觉的差异提供理论依据。1http://www.paper.edu.cn2.材料和方法利用HE染色法,从100对Wistar大鼠中随机抽取体重为210±15g雌雄各5只(来自兰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进行研究。应用乙醚对大鼠进行轻度麻醉,而后通过心脏灌注法用10%的中性福尔马林液对大鼠进行全身固定,接着取材、固定、切片。利用HE染色法进行染色,并观察拍照。利用MoticImagesAdvanced3.0软件进行自动测量,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3.结果我们对平均体重为210±15g的雌雄各5只健康WistarSD大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雌雄大鼠嗅球内部各层结构如嗅神经层、嗅小球层、外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