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与传统武术文化刘志平(太原科技大学体育系,山西太原030024)摘要: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崇尚自然,无为而治。传统武术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产生、发展到成熟,深受道家思想的渗透和影响。这种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是深层次的内核性影响。传统武术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规范无不刻着道家思想的印记。关键词:道家思想;对立统一;整体思维;传统武术中图分类号:B958,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882(2009)05-0026-03收稿日期:2009-05-28作者简介:刘志平(1972-),女,山西定襄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第23卷第5期2009年10月Vol.23NO.5Oct.2009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nxiDa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产生和发展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崇尚自然、无为而治。道家思想对武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道家思想与传统武术文化的思想渊源(一)道家思想是传统武术文化的理论和美学基础道家思想的“道论”与“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主要思想,也是武术的根本,是研究武术的重要哲学渊源。首先,“道生万物”的观点与武术理论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也是中国武术最本质的特征,太极拳基本理论的“无极”一词即来自《老子》。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拳原理也是由无极而太极,进而才有动静、阴阳等千变万化。这实际上就是“道生万物”理论的具体体现。孙禄堂《拳意述真》说:“天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太极、八卦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其次,道家思想奠定了武术形神兼备的美学基础。庄子说:“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这里所谓的“道”,是一种只能用直接的体验去把握的存在,是一种无规则又恰有规律的自然运行。正是道家的这种思想将中国武学推向了最高巅峰。武术的核心和本源同样是不可捉摸的,武学的最高境界实质上就是要摆脱招式和技能的束缚,追求武术的本质和悟性。中国武术的一招一式、进退开合、闪展腾挪等是可以传授的,但中国武术的意境和神韵,武术之道的精微与真谛,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些观点形成了武术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及审美特征,进而奠定了现代武术发展的美学基础。(二)传统武术文化的“气论”与道家思想一脉相承在道家看来,“气”即“道”的体现。庄子以“气”之聚散来诊释生命之形成,“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万物的统一实际上在于“气”的统一。在庄子“气”论的基础上,道教又派生出许多顺应自然修身养性的方法,并提出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的观点,强调精、气、神在人体活动中的作用和在养生中的意义。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力和根本,是武术生命的精微所在。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如功能、神韵、技法等,皆为“气”的演化和体现。武术先辈名家从直觉的长期体验省悟到了武术的最高境界,感觉到本体的存在,于是采用古典哲学如道论、气论、太极论来表达。历代武术家都注重对气的修炼,他们把养气、集气、运气、练气作为习武的基础。八卦掌有提、托、聚、沉四种气息的调节方法;太极拳讲究“以意调息”、“以意导气”;形意拳要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都是通过“气”沟通了武术内练与自然的融合,达到气聚、精固、内壮、26--体健的功效。二、道家思想与传统武术文化的实践规范(一)道家“无为”与“以柔克刚”思想在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体现“无为”是道家学派的显著特征。所谓无为,即顺应自然,使事物处于自然状态,而不是人为地影响它的自然进程。传统武术文化反对恃强而行的指导思想,也恰是老子所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的生动再现。传统武术文化在实践中体现并发展了老子的“以柔克刚”的思想,如太极拳论强调“以柔克刚”,这既是它的基本思想,又是它的战术原则,即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