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并了解了它的特征,以及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等知识的基础。教材利用主题图引入本单元的教学,先用数方格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再通过割补实验,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这样的编排,注重从生活场景导入,突出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基于以上分许,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通过课堂操作活动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平行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3、在通过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平行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过程中,体会“转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应用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二、接着说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为了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和直观演示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三、再说学法《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主要采用动手操作法和合作交流法等学习方法,使教法和学法和谐统一在“以学生为本”这一教育目标之中。四、下面重点说教学预设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其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预设为以下4个环节:(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上课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公园准备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空地上铺上草坪,这块空地的面积是多少?求这块空地的面积就是求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求这块空地的面积就是求平行1四边形的面积。从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具体的情境提出计算平行边形的面积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身边较为熟悉的事物“草坪”、“空地”引入课题使学生备感亲切。)(二)探究新知,推导公式。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1、提出猜想关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们知道多少?你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学生首先想到的是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数出这个平行边形的面积。此时我顺势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制作的一个底为4cm,高为3cm的平行边形的卡片,以及边长为1cm透明的方格子图。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数格子”的学习任务,教师巡视,全班交流汇报。通过数格子,学生发现底为4cm,高为3cm的平行边形的面积是12cm2。接着我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一组数据,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发现用平行四边形的底乘高好像等于平行边形的面积。我即使肯定了他的想法:并指出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猜想,需要我们去验证(证明)。(通过数格子的数学活动,引导发现利用数格子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很麻烦,有局限性,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学生便会主动地去寻求更为简捷的方法,而且通过观察,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有猜想则需要验证,学生对下一阶段的学习更有兴趣了,这也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2、合作交流、验证猜想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1)拉一拉怎么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呢?接着我引导观察相关数据,猜想平行四行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同学们,在你们的桌面上有一个可以拉动的平行四边形。请你们拉一拉,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行四边形很灵活可以变形或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