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1、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lMS),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分类按临床表现分类①睡眠潜入期: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②睡眠维持:夜间觉醒次数超过2次或凌晨早醒;③睡眠质量:多恶梦;④总的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⑤日间残留效应: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按严重程度分类轻度:偶发,对生活质量影响小;中度:每晚发生,中度影响生活质量,伴一定症状(易怒、焦虑、疲乏等);重度:每晚发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临床症状表现突出。按周期分类短暂性失眠(小于一周)大部分的人在经历到压力、刺激、兴奋、焦虑时;生病时;至高海拔的地方;或者睡眠规律改变时(如时差;轮班的工作等)都会有短暂性失眠障碍。这类失眠一般会随着事件的消失或时间的拉长而改善,但是短暂性失眠如处理不当,部分人会导致慢性失眠。短暂性失眠主要治疗原则为间歇性使用低剂量镇静安眠药或其它可助眠之药物如抗忧郁剂和好的睡眠卫生习惯。短期性失眠(一周至一个月)严重或持续性压力,如重大身体疾病或开刀、亲朋好友的过世、严重的家庭、工作或人际关系问题等可能会导致短期性失眠。这种失眠与压力有明显的相关性。治疗原则为短期使用低量之镇静安眠药或其它可助眠之药物如抗忧郁剂和行为治疗(如肌肉放松法等)。短期性失眠如果处理不适当也会导致慢性失眠。长期失眠(大于一个月)慢性失眠,亦可维持数年之久,有些人面对压力(甚至仅仅为正常压力)时,就会失眠,就像有的人容易得慢性胃炎或偏头疼一样,已经形成了一种对压力的习惯性模式。临床将慢性失眠分为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1、原发性失眠:是一种无法解释的、长期或终生存在的频繁的睡眠中断、短睡伴日间疲劳、紧张、压抑和困倦。除外其他内在原因和环境干扰的因素,部分患者可能有失眠的家族史。病因不详但最多,渐渐转变为慢性精神心理失眠。2、继发性失眠:由疼痛、咳嗽、呼吸困难、夜尿多、心绞痛和其他的躯体疲劳和症状引起的失眠。许多新陈代谢疾病可以引起睡眠结构的改变,干扰正常的睡眠。症状1、入睡困难;2、不能熟睡,睡眠时间减少;3、早醒、醒后无法再入睡;4、频频从恶梦中惊醒,自感整夜都在做恶梦;5、睡过之后精力没有恢复;6、发病时间可长可短,短者数天可好转,长者持续数日难以恢复;7、容易被惊醒,有的对声音敏感,有的对灯光敏感;8、很多失眠的人喜欢胡思乱想;9、长时间的失眠会导致神经衰弱和抑郁症,而神经衰弱患者的病症又会加重失眠。病因常见导致失眠的原因主要有环境原因、个体因素、躯体原因、精神因素、情绪因素等。1、环境原因:常见的有睡眠环境的突然改变。2、个体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睡前饮茶,喝咖啡,吸烟等3、躯体原因:广义地说,任何躯体的不适均可导致失眠4、精神因素:包括因某个特别事件引起兴奋,忧虑所至的机会性失眠5、情绪因素:情绪失控可引起的心境上的改变,这种改变特别会在情绪不稳时表现出来,它可以是由某些突发事件引起,如特别的喜事或特别的悲伤、生气等都可导致失眠。这种因突发事件引起的失眠只是一种现象,可能是偶然发生的、暂时的;更严重的失眠则是长期存在睡不好的现象,情绪持续性地处于低落状态,紧张、害怕、担心、怀疑、愤怒、憎恨、抑郁、焦虑等等情感不仅占据他们白天的感觉器官,而且就连晚上也仍然欲罢不能。6、安眠药或嗜酒者的戒断反应治疗方法心理治疗一般心理治疗。通过解释、指导,使患者了解有关睡眠的基本知识,减少不必要的预期性焦虑反应。行为治疗。进行放松训练,教会患者入睡前进行,加快入睡速度,减轻焦虑。失眠的催眠疗法从催眠最初的发展开始,就被用来进行生理、心理疾病的治疗,所以它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催眠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失眠症的治疗。催眠疗法: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