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1年9月,18(5)许亚梅,女,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首都医学科技发展基金自主项目(No.SF-2005-031)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rimary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免疫介导的获得性疾病,表现为单独血小板减少,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小于100×109L-1[1]。最近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成年人发病率男女比例相当,但30~60岁中年人女性发病率更高[2]。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中位年龄为38~49岁[3]。ITP是血液系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多数患者特别是成人ITP患者通常呈缓慢发病,虽然有外周血血小板数目减少,但多数可维持在安全水平(>30×109L-1),也从未有严重出血的经历。目前的临床资料显示,以糖皮质激素类为主体的初始治疗虽然可使50%~80%患者有治疗反应,但减少剂量或停止应用后仅10%~30%的病例能够得到持续性缓解。而对于有出血倾向的血小板减少症仍需积极治疗,治疗目标仅为在最小治疗相关风险下,获得安全的血小板数量来缓解出血倾向,而并非将血小板数量升至正常[4-5]。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血证”“紫斑”“葡萄疫”“虚劳”等范畴。对采用多种治疗方案,特别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脾脏切除术治疗无效的病例,临床可归属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efractoryimmunethrombocytopenicpurpura,RITP)范围。在我国由于实施脾脏切除术者较少,故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血小板数量不在安全范围的ITP患者更多,治疗棘手,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应用中医药治疗已成为RITP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陈信义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血液系统疾患,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陈教授善于运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陈教授认为热、虚、瘀是出血性疾病最常见的病机,也是疾病发生与转化的关键。血证的主要病机为热毒伤血、迫血妄行,或内伤脾肾、气不摄血,或阳不敛阴、阴虚火旺,以致血液外溢。“动血之由,惟火惟气耳”,火盛则迫血妄行,气伤则血无以存。因热而迫血妄行,因虚而血无以统。热毒可由外感所致,也可从内生而来,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可见吐衄;血液溢出脉外,可见肌衄;热毒积于肺则见咳嗽咯血;热毒犯于肠则见肠风下血。虚损由多种因素引起,累及脏腑多为脾、肺、肝、肾。虚损常累及气血阴阳。气虚者,统摄失司,则见出血色淡而稀;阴血虚者脉道空虚,经脉失养,血不循经,又因阴虚火旺、迫血妄行,则见出血鲜红而量多;阳气虚损者鼓脉无力、摄纳无权,则见出血凶险的危重证候。热毒之邪煎熬血液,易生血瘀;气虚无以推运血行,血流瘀滞而发血瘀;阴血不足、脉道艰涩、血流不畅,血瘀渐成;阳虚生内寒,血遇寒则凝,致使血液凝聚;离经之血,不能排出体外,而瘀阻于内,形成瘀血,“既与好血不相合,反与好血不相能”,或壅而成热,或变而为痨,或结瘕,或刺痛,日久易生变证。血瘀形成,阻滞经脉,血不循经,旁流外出,导致出血。2治则治法2.1止血消瘀陈教授认为《血证论》提出的治疗血证4大原则,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现仍为临床治疗血证的一般原则。所谓止血,指尚未溢出,仍可复还之血,止之使不溢出。临床根据具体病情可采用相应的止血方法。若出血量多,气随血脱,则急当益气固脱以保全性命。治病必求于本,病情相对缓和时均应辨证施治,除其病因,而达止血的目的。如因血热·导师经验·陈信义教授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介绍*许亚梅贾玫侯丽指导:陈信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关键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难治性;中医中图分类号:R255.524··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1年9月,18(5)妄行、血随气逆、血瘀内阻、气虚失摄、阴虚火旺、外感风寒、伤风时疫、跌打损伤等,可采用凉血、降气、活血、益气、养阴清热、祛风散寒、解毒等不同的治疗方法止血。止血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又以调和气机、清热降火为要。气逆血升,宜和胃、平肝、降肺、纳肾,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