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存在主义作家的创作千差万别,甚至同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在艺术表现上也是极不相同的。因此有人说,有多少个存在主义作家,就有多少种存在主义。尽管如此,存在主义作为一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还是有其基本的共同特征。从总体上看,存在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更多的反传统性,而在艺术方面则具有对传统的继承性。有的作品同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存在着边缘的模糊性,因为任何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不可截然分割的,这便决定了存在主义文学具有更多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古典”与“现代”相统一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鲜明的哲理性。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的表现形式,而存在主义哲学又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因此,鲜明的哲理性就成为存在主义文学的最大特点。例如,萨特等人,既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又是存在主义文学家,在其创作中,必然要以文学形式来宣传他们的哲学观点,更喜欢将其哲学观点融会于小说、戏剧之中,以阐释其哲学见解。因此,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如“存在”即“自我”、“他人就是地狱”、“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等,都能在其创作中找到答案。如《恶心》就是一部直接阐述其哲学思想的代表作。《禁闭》这部哲理剧,则是集中而形象地表述了存在主义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思想,表明了世界的荒谬、丑恶,人生的痛苦。《艾罗斯特拉特》则表达了个人要对选择后果负责任的存在主义思想。其二,独特的真实性。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文学应有“高度的真实性”。这种真实,并非西方古典文学中那种重视“细节描写的真实”,又非马列主义文学理论强调的那种“整体的本质上的真实”,而是类乎自然主义的观念,要求作品中的人物与情节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人物不要集中、概括、典型化,情节无需加工提炼,只求原原本本、朴实无华,不去粉饰与雕琢,集美丑于一身。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就是这种“真实人物”的典范之作。剧本《恭顺的妓女》(一译《可尊敬的妓女》)中的主人公丽瑟也是一个存在主义的“真实人物”。作家笔下的人物,并非经过涂脂抹粉,修饰雕琢,但其性格鲜明,互不雷同,有血有肉,真实动人,这是存在主义“真实人物”的美学特征。其三,所处环境的确实性。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生在世是一种存在,而不具备本质;获得这个本质的方式就是“自由选择”,亦即不受任何道德原则的制约,完全由个人意志支配和决定的选择。但是,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是有前提与条件的,离开“一定境遇”,便没有自由选择可言。因此,这“一定境遇”在存在主义文学中即是“人物的处境”,即环境的确定性,这与古典文学中的典型环境不同,它既不表现时代特征和历史进程,又不为塑造典型人物服务,只是提供主观感受和自由选择的条件。萨特的剧本《禁闭》和《苍蝇》就是这一特征的例证。二、小说作品小说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恶心》(1938),短篇小说集《墙》(1939)。另外还有未完成的多卷本长篇小说《自由之路》(1945)其中包括3部即《懂事的年龄》、《延缓》和《心灵之死》。中篇小说《恶心》是萨特的成名作,是一部典型的存在主义小说。它采用了日记体形式,描写主人公青年史学家洛根丁为了创作到图书馆去工作的经历。有一天他对图书馆中的所有见闻和周围环境的一切突然感到恶心,有了无以名状的恐惧迷惘之感,觉得人们空虚无聊、孤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陌生、世界荒诞无比。小说通过洛根丁的复杂心理及丰富的感情变化阐明了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这一存在主义的论断。洛根丁对世界的厌恶感、恐惧感、陌生感和孤独感正是二战前夕欧洲阴云密布,灾难将临的社会形势下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中的一种特殊感受的反映。《恶心》的问世获得成功,不仅标志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体系的确立,也使他蜚声文坛。短篇小说《墙》是萨特早期创作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作品以30年代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为背景,描写共产党人伊比塔和其他两名青年被法西斯分子逮捕并宣判死刑后,在临刑前夜他们各自不同表现的故事。伊比塔万念俱灰,一个青年充满恐惧,另一个青年则强作镇静。第二天两个怕死的青年被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