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琨老师:wangkunlaoshi@vip.qq.comTCL行动学习:诊断和治疗“大企业病”TCL这些年来的发展有目共睹:从一家做电子工业的小公司,发展到跨产业生产的大集团。组织的变化给TCL的管控模式带来了难题,于是,一群年轻人被赋予了“构建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权力。让人“头大”的项目最初听说要做这个项目,麦伟强的第一反应是“很头大”。作为TCL集团总部企业管理部的质量主管,麦伟强因为在本职工作表现出色,被选进2009年TCL第三期“精鹰工程”的百名干部行列,接受为期一年的培训,而行动学习是这其中所占比重很大的一个内容。麦伟强是一个热心追逐知识的年轻人,他之前接触过学习型组织,也研究过六西格玛,刚一听说“行动学习”这个概念的时候,他认为就是“把学习不断应用到工作当中”。而当TCL集团COO薄连明给他的小组安排了“构建母子公司管控模式”这个研究题目时,麦伟强却感觉有点意外和无从下手,他马上意识到,只靠热情是交不好这次作业的。同样“头大”的还有跟他同组的成员们。他们都是来自集团总部和产业集团的中层管理者,平时的工作重点是执行,像“管控模式”这种典型的发展战略王琨老师:wangkunlaoshi@vip.qq.com问题,“感觉是老板才会去考虑的事情”,他们很自然地在一开始就“求救”于项目导师薄连明。关于这回为什么要把“管控模式”作为研究课题,薄连明交代得很坦白:从一个小公司做到大集团,TCL的产业跨度越来越大,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模式去有序管理这些产业,成了摆到高层桌上的棘手问题。集团总部对子公司常常处于一种矛盾心态,既希望子公司发挥积极能动性,又怕失去控制,不是管多了就是管少了,容易引起震荡和内部损耗,“大企业病”不请自来。国内企业目前对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研究比较少,即使有成功案例,难免“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不一定完全适合自身情况。TCL的高层一直在摸索,尚无合适的结论,于是决定把这个题目放到“精鹰”培训的行动学习里,号召这些思想更新锐进取的年轻干部,清空以前的定规,完全放开去研究,希望能有一些突破。这个想法也得到了董事长李东生的首肯。毋庸置疑,薄连明是“精鹰”行动学习的一位关键人物。但是行动学习在进入TCL之初,高层却没有太多介入。2004年进入TCL负责培训工作的集团人力资源总监许芳,见证了行动学习在TCL从开花到结果的整个过程。集团的领导力开发学院首先提出引进王琨老师:wangkunlaoshi@vip.qq.com行动学习这个概念。2006年开始的精鹰百人培训工程,在许芳看来,正好给行动学习提供了难得的载体。薄连明亲自担任了行动学习的推导者,一些选题和研究方法都由他来指导完成,他不是具体某个项目的催化师,而是整个行动学习项目的总指挥。麦伟强稍稍松了口气,尤其在薄连明专门拿出半天时间,给全体人员做了一堂行动学习的推演课之后,他对即将开展的行动学习有了深一层的认识:“所有的行动学习其实都聚焦于管理的过程,而过程决定了最终的结果。”随后的半年里,薄连明和17位小组成员一起制订了大体执行计划,包括访谈、资料调研、头脑风暴、询问反馈、撰写论文并答辩,在每一个阶段结束后,都会准时听取汇报,给予指导性意见。高层的重视以及跟小组沟通的畅通性令麦伟强印象深刻。头脑风暴:来自上层的指导高管访谈,是这个“大”项目的好入口。麦伟强和他的同事们迅速行动起来,分做四个小组分头行动,费时一个月,访谈到了集团总部和产业集团几乎所有的高管。小组在预约过程上费力不少,甚至有些艰难,但是阻力完全来自于高管们贵比黄金的空闲时间,而非不合作态度。他们的支持让一开始颇有些踌躇的组员都备受鼓舞。王琨老师:wangkunlaoshi@vip.qq.com为了跟每位对象的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的访谈,小组成员在前期做了相当多的准备。他们专门设计了问卷,比如询问高管,对李东生的“42”(即多媒体、通讯、家电、部品四大产业集团,以及房地产与金融投资物流与服务两大业务群)模式怎么看?集团现有的管控模式是否能支撑未来的发展需要?他们对这个项目的期待和诉求是什么?还针对不同职能,设计了不同的开放性问题,比如,作为一个财务部门的负责人,从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看,希望集团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