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2212205;修订日期:20032032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17302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创新项目(CX10G2B00-01203)作者简介:战金艳(1974-),女,山东潍坊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关系。E2mail:zhanjy@lreis1ac1cn1城乡关联发展评价模型系统构建———以山东省为例战金艳,鲁奇,邓祥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00101北京)摘要:本文分析了城乡关联水平的系统架构,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整体性、科学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城乡关联水平评价模型,通过对山东省的实证研究,得出了较有价值的结论。研究表明:城乡协调发展是一个地域社会经济过程,是区域内城乡要素优化组合、城乡关联度、融合度日益提高的过程,其本质是城乡的联系程度,因此,运用城乡关联发展理念及其指标体系,就城乡发展水平进行评估,这对于实现城乡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空间表达、把握城乡协调的过程与阶段性、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乃至实施城市化发展的宏观调控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城乡关联水平;空间格局;模型中图分类号:K90118;F29113文章编号:100020585(2003)0420495208城市自产生之日起就同农村有着密不可分的经济联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相互关联的内容、形式、结果并不完全相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即自给性强的农村经济与城市较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对立与冲突,这一矛盾一方面限制了农业市场化进程,另一方面造成了工业品市场需求不足。要克服这种城乡之间分割对立局面,必须充分认识城乡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重要性。城市和乡村在作用上是相互的,功能上是互补的,利益上是互惠的,职能上是有所分工的,把一定地域的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加强城乡的关联程度研究,有利于克服和解决长期以来的城乡分割局面,把握城乡协调的过程与阶段性、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乃至实施城市化发展的宏观调控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1有关城乡联系的理论综述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城乡关系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来解释城乡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他们认为分工导致城乡分离,而这种分离又在较长时期内使社会资本向城市集中,进而城乡联系体系中的各种要素(包括经济、政治)向城市的集中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2]。另外,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累积性因果关系理论、赫希曼的中心—外围模型、弗里得曼的空间极化发展理论等[3],都强调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规律,同时认为核心与外围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资源要素的“自上而下”的流动来发生的,强调了以城市为中心、资源要素从城市到乡村的流动来带动乡村地区的发展。第22卷第4期2003年7月地理研究GEOGRAPHICALRESEARCHVol.22,No.4July,2003利普顿(Lipton)、科布纳基(Corbridge)认为资源要素“自上而下”的流动是政府的过分保护政策引起的,是“城市偏向”的城乡关系。“城市偏向”的症结,在于低廉的食物价格以及其他一系列不利于农村的价格政策,偏向于城市工业的投资战略及由此引起的乡村地区技术的缺乏,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的落后。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的实质就在于城市集团利用自己的政治权力,通过“城市偏向”政策使社会资源不合理地流入自己的利益所在地区,而资源的这种流向很不利于农村的发展。以城市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一种联系,也就是强调了以城市为中心、资源要素从城市到乡村的流动来带动乡村地区的发展。这些理论都有一种城市偏向的趋向。而斯多尔(Stohr)和泰勒(Taylor)提出了“自下而上”的城乡联系模式,即以各地的自然、人文和制度资源的最大利用为基础,以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需求为首要目标的发展,它直接面对贫困问题,由下面来发起和控制。这种发展一般以农村为中心,规模小,并以适宜技术的采用为基础。不同于那些主张以农村为基础、自下而上发展的学者,朗迪纳里(Rondenelli)认为任何精心设计的农村发展目标,如果与城市割开,完全采取自下而上的发展战略是不切实际的。他强调城乡联系的极端重要性,认为农业剩余产品的市场在城市,大部分的农业投入由城市机构提供,因农业生产率提高而释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需要寻找就业机会,许多社会、医疗、教育等服务设施也都由城市提供。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