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讨作者简介:王勇,男,1971年8月生;主治医师,医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从“气分阴阳”辨析阴虚发热证王勇1指导:孙广仁2(1.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山东济南250031;2.山东中医药大学)摘要:从“气分阴阳”理论辨析阴虚发热证,并讨论相关问题。纠正把阴虚发热阐释为“血虚发热”、“津液虚发热”的不正确说法,分析其实质,从而立足于阴阳二气的作用关系理论,规范化阴虚发热证的病机,并提出其实际意义。力图抛砖引玉,巩固“气分阴阳”理论在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应用中的指导作用。关键词:气;精;阴阳;气分阴阳;阴虚发热中图分类号:R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0668(2004)0420001205中医学中“精”与“气”的根本区别在于“精”为人体最基本物质基础与本原而无调控之用;而“气”为调控维护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与精的阴阳对待关系主要为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气分阴阳”是阐释人体生理与与寒热病理机制的基本理论。把阴虚发热阐释为“血虚发热”、“津液虚发热”的说法背离了“气分阴阳”理论,其不妥之处是把中医学广义之“精”代替了“阴气”之用,从而混淆了精与气的涵义、作用区别并扭曲了精与气的阴阳对待关系。现概述如下。1“气分阴阳”理论与相关问题1.1哲学之气、精的涵义与精气合一古典哲学中气与精的概念基本是统一的[1],有时精是指气的精华部分,总属于气的范畴,如《易传·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气与精的最终涵义有“元素与本原”物质之义[2],作为物质本体“元素”,是运行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有其构成万物的“质料因”;并且气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调控、维系着万物发展变化从而有其“动力因”。另一方面作为化生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气为宇宙万物之“始基”。1.2古代哲学“气分阴阳”的思想及意义阴阳是一个“相对待”的概念,也是反映朴素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思维方法。古代哲学家为了揭示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终极原因和规律,在气范畴基础上将“阴阳”的概念引入并结合,逐渐形成了“气分阴阳”的概念,从而在唯物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逻辑体系[3]。“气分阴阳”实际上是把气两分为阴气与阳气以说明气的两种不同趋势和作用,进而以阴阳二气的升降聚散运动来阐释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终极原因与规律,古代哲学气分阴阳,阴阳合和则万物生化的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有重要影响意义,这种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医学理当继承的合理内核[4]。1.3中医学之“气”、“精”与“气分阴阳”理论中医学人体之气、精概念的形成源于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维方法与观察体悟,并受到古代哲学精气思想的渗透影响。古代哲学之“精气合一”的气学理论渗透到中医学中,其气的“本原”与“元素”的含义作了新的调整与分配,中医学人体之气主要是继承了“元素”中“动力因”的含义;而人体之精继承了“元素”中“质料因”含义和“本原”的含义,从而中医学精与气的涵义与作用有了不同而分离开来,这就构建了人体大致模型:以精为最基本物质与本原的基础上,以气为人体信息的调控、维系物质力量。因为气的无形性、不断运动性的特点与精的有形性、相对静止内藏的特点,二者相对待而构成阴阳关系:气为阳,精为阴。二者并无尖锐的对立矛·1·2004年12月第27卷第4期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Dec.2004,Vol.27,No.4JournalofChengduUniversityofTCM盾,而是互相化生、互相依赖而存在,是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中医学同样以“气分阴阳”的理论阐释人体的气化规律与过程。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交感氤氲、相摩相荡的运动,推动、调控、维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阴阳二气的对立互根、消长变化的规律,构成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图象[5]。人体合和实质是阴阳二气的合和,阴阳之气失和则为人体疾病之本。中医学“气分阴阳”理论的最大的意义在于气为人体调控之本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人体之气的调控之道,即气是如何推动、调节、维系人体生命活动变化的,以及遵从的规律是什么。1.4“气分阴阳”理论在寒热病机阐释中的支配地位《内经》中阐释寒热的病机自然基于阴阳二气的作用关系。在“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的总纲下,不论是单纯寒热证,或为痹气,或为厥证,或为寒中、热中等,均立足于阴阳二气的偏胜偏衰变生了寒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