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相互作用两种或以上化学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生物体,并相互影响其毒性作用,称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大致分为联合作用和其它作用:[I]联合作用(a)简单加和作用(additivity)化学结构/性质近似的化合物或作用于同一器官系统或作用机理相似的化合物);(b)协同作用(synergism)毒性增加/增强;(c)增强作用(potentiation)本身无毒性,与其它化学物同时给予则导致毒性增强;(d)独立作用(independentjoint,没有相互作用);(e)拮抗作用(antagonism,致使毒性效应降低)。拮抗作用进一步划分为:(a)功能拮抗(functionalantagonism)作用于同一生理机能,但作用相反,结果使生理功能仍能维持);(b)化学拮抗(chemicalantagonism)化学物反应导致毒性下降;(c)转运/配置拮抗(dispositionalantagonism)干扰或改变另一化学物的吸收、代谢、分布和排泄,是靶标浓度降低或排泄增加使得毒性降低;(d)受体拮抗(receptorantagonism)与同一受体结合,毒性低于各自结合的毒性。[II]其它作用(a)竞争效应(competitive)导致污染进入数量和几率降低或竞争结合点位;(b)保护效应(protective)掩盖/掩蔽作用,改变毒性和生态系统组分接触行为;(c)抑制效应(inhibitory)作用导致生物活性下降,难以进入系统产生危害。毒能(potency)外源物诱发机体强烈生物效应的能力,即产生毒性效应的剂量范围。毒效(efficacy)外源物在理想条件下可以达到的对生物体的最大影响,即:剂量-响应曲线中生物体“响应”的上限。毒能与毒效主要用于比较化学物对生物体影响的能力和特点。最大可接受毒性浓度(maximumacceptabletoxicconcentration,MATC)指无观察效应浓度与最低观察效应浓度的几何平均值。是对低于致死剂量(慢性)生物法的一种度量。无观察效应浓度(noobservedeffectconcentration/level,NOEC/NOEL)指响应与对照控制组没有显著差别所对应的化学品最高浓度。基本概念注意:因检测结果的变异性较大,因此NOEC不宜用作无效应浓度(NEC)的估值;而EC50和其它点估计值则相对NOEC更加一致,更为可靠,可用以比较不同检测的结果。最低观察效应浓度(lowestobservedeffectconcentrationorlevel,LOECorLOEL)指响应与对照控制组有明显差别所对应的化学品最低浓度。百分抑制浓度(percentageinhibitionconcentration,ICp)表述分级的低于致死剂量的结果。例如:造成孵化率或生长率30%抑制作用,可表述为IC30。急-慢性比率(acutechronicratio,ACR)代表一种在缺少更多合适数据条件下估算慢性毒性的粗略方法:ACR=急性LC50/MATC基本概念急性毒性指机体一次或在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之后引发的中毒效应,表现在不同水平上的损害甚至死亡。基于急性毒性设计的试验方法称为急性毒性试验,是毒性试验的第一步。目的主要有:1.确定对实验动物的LD50或LC50有效剂量,以及某种效应的急性阈剂量;2.阐明急性毒性的剂量-响应关系和特征;3.机体内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的动力学变化;4.为进一步的亚急性、慢性和特殊毒性试验提供依据。化学物急性作用带(acuteeffectzone,Zac)常用的以补充LD50不足的参数。一般指毒性上限与下限的比值,即死亡剂量与最低毒作用剂量之间的剂量范围。其大小反映急性阈剂量(Limac)距离LD50的宽窄,愈大表明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性愈小。Zac=LD50/Limac目前有人主张使用:Zac=LD84/LD16因两者之间正好是致死剂量响应曲线的直线部分,也是LD5016数值,或者用剂量-死亡曲线的概率单位的斜率表示。亚急性毒性作用实验动物连续多日接触较大剂量的外来化合物所出现的中毒效应。较大剂量指小于急性LD50的剂量。主要用于探讨亚急性毒性的阈剂量和亚急性未观察到毒效应的剂量水平(NOEL),为慢性试验提供接触剂量和观察指标。亚急性效应评价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1.生理和行为参数的选择,用于预测生态显著性响应;2.亚致死响应的实验测定。亚致死效应指因摄食干扰、非正常生长或行为、更大的易被捕食性、更低的拓殖能力、或其它间接原因而被破坏的生理或行为活动,但尚未造成即时的死亡,尽管死亡可能会在以后发生。亚致死效应不仅会导致各自物种种群的改变,而且会导致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亚致死效应特点:(1)通过在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