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国际贸易标准模型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4.1相互需求原理1848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J.S.Mill)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相互需求原理,认为贸易条件是由贸易双方对对方商品的相互需求强度决定的。穆勒认为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限定的范围内进行贸易的两种商品,其实际的贸易条件是根据双方消费者的“爱好”和“境况”进行调整,调整到双方对进口的产品的需要量恰好相互抵补时确定的。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还说明,由于两个国家的相互需求强度不同,由此确定的均衡贸易条件对这两个国家的有利程度也不同,即相互需求强度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相互需求原理的基本内容:均衡贸易条件决定于进行贸易的两个国家各自对对方商品需求的相对强度。4.2供应条件曲线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在穆勒的理论基础上,采用供应条件曲线(OfferCurves),又称提供曲线或相互需求曲线(ReciprocalDemandCurves),来说明供给和需求是如何共同决定贸易条件的。4.2.1供应条件曲线的性质和形式供应条件曲线表明:根据不同的交换比例,一个国家对于两种商品所愿意进行的不同的贸易量。因此,供应条件曲线可以看成是供给曲线,也可以看成是需求曲线。由于供应条件曲线表明按各种交换比例(即贸易条件),一国所愿提供的出口产品的量,所以它是一条供给曲线,这个曲线集中反映了这个国家国内的技术、生产率和资源赋予情况。作为供给曲线,供应条件曲线还表明,出口产品相对价格上升时,一国就会增加出口产品的市场供应量。作为需求曲线,供应条件曲线表明,在不同的交换比例情况下,这个国家对进口产品的需求量,它反映国内的爱好和选择情况,它表明当进口产品相对价格低时,该国就会增加对该种产品的需求量。图4-3供应条件曲线4.2.2以供应条件曲线表示的市场均衡4.2.3需求变动和供应条件曲线的移动1)国内对出口商品需求增加时所产生的效应2)国内对进口商品需求增加时所产生的效应4.3经济增长及其贸易效应分析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进出口贸易量、贸易条件、社会福利与国民收入变动等方面;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部门技术进步的不平衡、要素供给以及决策偏好和资源的稀缺所致,经济增长存在着一定的偏向性。表现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如果其边界在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大于在另一个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就会产生偏向性的经济增长。4.3.1小国的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的生产效应分类假设生产两种商品1(用C表示)与商品2(用F表示),商品1为出口商品,商品2为进口商品,国际市场价格分别为与。如图4-8,我们观察这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的变动。原生产点为A,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现发生经济增长,线外扩为线,新生产点的位置有五种可能的情况:(1)如果A′点位于Ⅲ,在OA延长线上,此时有(或),反映可出口产品的产出扩张幅度等于可进口产品的产出相对扩张幅度,这被称为中性生产增长(NeutralGrowth)。(2)如果A′点位于Ⅲ,此时有(或),反映可出口产品的产出扩张幅度超过可进口产品的产出扩张幅度,两者均为正值,这被称为出口(顺贸易)偏向型生产增长(ProtradeBiasedGrowth)。(3)如果A′点位于Ⅴ,此时有(或),可出口产品的产出扩张幅度为正值,而可进口产品的产出扩张幅度为负值,即反而减少,这被称为超出口(超顺贸易)偏向型生产增长(Ultra-protradeBiasedGrowth)。(4)如果A′点位于Ⅱ,此时有(或),可进口产品的产出扩张幅度超过可出口产品的产出扩张幅度,两者均为正值,这被称进口(逆贸易)偏向型生产增长(AntitradeBiasedGrowth)。(5)如果A′点位于Ⅰ,此时有(或),可出口产品的产出扩张幅度为负值,而可进口产品的产出扩张幅度为正值,这被称为超进口(超逆贸易)偏向型生产增长(Ultra-antitradeBiasedGrowth)。2)经济增长的消费效应分类如图4-9,原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为TT,等价格线与原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的切点为原生产点A,等价格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I的切点为原消费点B,价格比即等价格线的斜率为。现由于经济增长,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扩张为,等价格线与的切点为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