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与健康】CB法微核实验检测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程学美1,秦小梅2,刘昆3,张天亮1,单宝德1中图分类号:X5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14X(2011)04-0436-03【摘要】目的探讨一定剂量的x射线照射后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作为检测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生物学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CB法微核实验,检测人外周血离体培养24h后以0.5~4Gy剂量X射线照射后的微核率,计算修复能力指数(DRC),建立以公认的辐射损伤模型和双核微核为观察终点的检测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的一种新方法。结果CB法微核实验结果显示照射剂量和淋巴细胞微核率存在较紧密的相关性。随着辐射剂量增加,细胞微核率增大,细胞内微核个数增多,细胞死亡数亦增加。0.5Gy剂量x射线照射后微核率明显增大,与0Gy剂量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P=0.03),阅片结果显示,两组实验的细胞死亡数较少,差异不明显。结论从微核率,微核个数,死亡细胞数综合考虑,在实例验证基础上,本实验条件下,可选择0.5Gy剂量X射线照射以检测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大小。【关键词】CB法微核实验;X射线;DNA修复能力1985年,Fenech等首先建立了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法(cyto-kinesis-blockmicronucleusmethod),简称CB(细胞松弛素B)微核法[1]。随后国内外一些实验室相继建立和改进了此方法,为与传统微核实验相区别,研究者称之为CB微核法或CB法微核实验,通俗称为双核微核实验。目前此项实验技术已比较成熟,并已广泛用于辐射损伤、遗传毒理、药物筛选、职业人群检测及毒性评价等领域。CB是一种能抑制细胞质分裂而不影响细胞核分裂的试剂,CB法微核实验只计数一次核分裂后双核淋巴细胞中的微核数,所观察到的双核中的微核就是第一次有丝分裂细胞中的微核,因此它克服了常规培养微核法不能识别一次核分裂后的细胞所造成的实验结果不准确,难以重复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ZR2010HQ042),山东省医药卫生研究项目(2009HZ050)作者单位:1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济南25000;2淄博市职业病医院;3千佛山医院作者简介:程学美(1975~),女,汉族,博士在读,研究方向:职业分子流行病学。通讯作者:单宝德,程学美Email:cdcbaodesh@163.com等缺陷,实验的敏感性、准确性和重复性均得到提高。本研究,通过公认的辐射损伤模型,以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为观察终点,采用CB法微核实验,比较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的离体全血的微核率,来建立一种新的方便的检测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的实验方法,用于职业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1材料与方法1.1照射条件照射剂量由省直某医院放疗科提供,总剂量为0.5Gy,照射源为PRIMUS-H直线加速器(SIEMENS),6MV-X,速调管(驻波)。照射野为20cm×30cm,中心距(照射样离源中心距离)100cm。照射样品在该条件下在该点的剂量率是200cGy/min。对照样本(即0剂量)除未照射外,所有条件同照射组。1.2血样血样取自笔者本人,女,36岁,身高157cm,体重51kg,平素健康,近期内从事职业毒理学工作,无菌条件下抽取静脉血20ml,注入无菌肝素真空抗凝管内,立即送到实验室培养。1.3CB法微核实验参考Fenech方法并略加改进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以及李贞[7]等报道21.3%的混浊率比较接近,但和南京市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混浊率82.41%[8]、菏泽市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混浊率48.35%[9]等相比较低,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直接关系:其一,近年来随着放射卫生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标准的日益完善和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放射防护评价工作和工作人员个人防护逐步得到重视,从而降低了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和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其二,用人单位相关人员的安全文化素养和辐射防护意识的提高,使得放射工作人员受到的职业照射剂量越来越小。从本次调查结果看,随放射工龄的增加,放射工作人员的眼晶状体混浊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此结果与陈正其等[10]的报道一致。这可能表明随着放射工龄的增长,机体受到照射的累积剂量愈大,其生物效应也就愈明显。综上所述,低剂量的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眼晶状体混浊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