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者基本信息作者姓名袁秀萍性别女职称中学一级出生年月1970、2工作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武第四中学邮政编码750400通讯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武第四中学联系电话13995218296电子邮箱Lwyxp123@163.com所用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所用教材年级及册数八年级上册课题顺序第一课课题名称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说明在进行《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尽量减少讲授现成的结论,充分动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白板教学等)和创设叙事情景、讨论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搭建足够广泛的思维和表达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其次,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知识结构为基础,落实思想自由精神,促成学生开放地、多角度地回答问题,使教材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多种器官协调合作,尽可能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动”起来,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见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依据:新叙事史的兴起为历史教学的表达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历史细节教学有别于过去的“讲历史故事”成为一种独特的教学策略,提供了更深厚的理论基础。受《历史教学》2014第4期武其芳老师〈叙述主义史论下《封建帝国的危机》教学设计与说明〉的启发,于是在进行《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在查阅了大量有关鸦片战争的史料和优秀教学设计的同时,大胆借鉴,也采用了“意蕴叙事”的手法。本教学的线索是:谛听故事――思考问题――理解史实――形成概念――修正价值观。即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创作了战前、战中、战后三组困惑故事,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由感性了解到理性思考,最终形成以下的备课框架:主要采用“战争因何而起——命运因谁改变——思想有何变化”这样相互衔接的板书标题把战争线索(起因、过程、结果、影响)串沟起来,并通过叙事的教学形式创设了战前、战中、战后三次不同的困惑:“查理的困惑”、“清兵的困惑”、“二毛的困惑”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鸦片战争的双重影响)。一、战争因何而起:主要通过创设叙事情景“查理的困惑(1)(2)”,引导学生了解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二、命运因谁改变:淡化战争过程、结果的叙述,重在从战争中择取一些有启示性的历史细节,创设叙事情景“清兵的困惑”,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战败的原因;依托历史情景“二毛的困惑”,让学生看到《南京条约》签订的严重后果及其双重影响。三、思想有何变化:重点讨论鸦片战争引起中国在某些方面的觉醒。其中,重点放在处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上,看清原因,理清影响。引起学生思考与共鸣。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思维与思想放在中心位置,通过“看故事思考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回望历史联系现实思考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生活智慧,引领学生树立“以史为鉴”、与时俱进的世界观与民主、平等、进取、尊重的价值观。2.学情分析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历史学习,步入八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已发展起来,但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就本课教材内容而言,部分学生通过小学学习以及课外阅读、观看影视作品等对诸如林则徐虎门销烟等史实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关于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涉及许多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的术语,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分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等概念,所以在教学中应加以适当的说明、分析。3.教材分析《鸦片战争的烽烟》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内容,是教材第一学习主题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的开篇章。这一课主要阐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况,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了解并掌握本课,有助于把握对中国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