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定量测定”的实验探究活动一、感知测定实验的解题思路例: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测定某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流程:解题的一般思路根据测定目的,结合测定流程⑴理清测定原理:加入的稀硫酸将锌反应掉转化成硫酸锌溶液,滤渣即为合金中的铜,通过测定铜的质量,可计算出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⑵找准测定数据: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⑶明了计算方法:m(Zn)=10g-7g=3gw(Zn)=3g/10g×100%=30%⑷分析误差原因:结合原理,从流程中可以看出,凡是会导致测定数据铜的质量出现偏差的操作,都是产生误差的原因,故应该从操作A和操作B中去寻找。活动二、学会寻找测定原理和测定数据1.下表为某同学小结的测定原理,完成表格,结合表格思考有关问题。待测量主要操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测定量某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假设其它成分不与酸反应)称取一定量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收集所得的气体V(H2)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假设其它成分不与酸反应)称取一定量样品;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将所得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M(CO2)问题:⑴样品中加入试剂后,为什么要充分反应?⑵涉及气体的实验中,实验前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⑶下列装置中,适合测定氢气的是哪些?适合测定二氧化碳的有哪些?试着说明选择的原因。1称取10样品研成粉状充分反应过滤滤液滤渣洗涤干燥称得质量7g加入足量稀硫酸操作A操作B计算2.为测定某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设计了下列流程,结合流程,思考有关问题。问题:⑴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⑵“某些操作”的操作对象是“滤液”还是“滤渣”?具体有哪些操作?你能说说这样操作的目的吗?⑶根据“测定原理”和“测定量”,你觉得氯化钙溶液还可用什么试剂代替?3.根据实验目的和有关资料,思考有关问题实验目的:测定“孔雀石”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资料卡片:“孔雀石”中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其化学为Cu2(OH)2CO3;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假设杂质中不含碳、氢元素。问题:⑴写出“孔雀石”受热分解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⑵从化学方程式中可以看出:“孔雀石”中碳、氢两种元素分别转化成什么?欲知碳、氢元素的质量,最方便测定的数据是什么?⑶下列装置中,适合测定水的质量有哪些?适合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的有哪些?该实验中测定水和二氧化碳有没有先后顺序?为什么?活动三、感悟误差分析角度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测定一瓶氧化铜样品中(假设杂质不参与反应)氧化铜的质量分数,组装了下图所示的装置(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他们称取了两份质量均为10g的样品,分别用两套不同的方案进行了测定。1.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装置中,反应前的主要成分是,完全反应后的主要成分是。2称取10样品加水溶解溶液足量氯化钙溶液滤液滤渣充分反应过滤计算某些操作2.甲方案的原理:为测出样品元素的中氧元素质量,需测定的数据为(填序号)ⅠA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ⅡB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ⅢC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误差分析:m(O)=m(反应前)-m(反应后),m(反应前)为定值,由此可以看出,凡是影响A装置反应后质量的操作即为产生误差的原因。错误操作引起的后果测定数据m(O)出现的偏差(填偏大、偏小、没影响)加热时间过短氧化铜未完全反应A处未完全冷却就停止通CO生成的铜再次被氧化3.乙方案的原理:为测出生成的CO2质量,需测定的数据为(填序号)ⅠA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ⅡB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ⅢC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误差分析:m(CO2)=m(反应后)-m(反应前),由此可以看出,凡是影响测定C装置反应前、后质量的因素即为产生误差的原因。提醒:多装置组合的实验中,要结合实验目的,分析每个装置的作用,也许能从中找到产生误差的原因;关注环境中的一些物质(如空气、水等),它们的存在也可能导致实验产生误差。⑴从装置的角度寻找原因①若没有B装置,则可能会导致测定数据m(CO2)出现怎样的偏差?②若B、C装置的顺序颠倒,则可能会导致测定数据m(CO2)出现怎样的偏差?⑵从环境中物质中寻找产生误差的原因①加热前通入CO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