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21卷第2期JMedTheor&PracV01.21,No.2,Feb2008植3个月后足部经皮氧分压较移植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皮温:移植后1个月患者皮温均有不同程度上升1℃~5℃;感觉:术后14~21d疼痛减轻或消失,足部冷感14~28d明显好转;溃疡及坏疽情况:移植后8~12周足部溃疡愈合;不良反应:8例患者应用细胞动员时感骨骼和肌肉酸痛,移植后5d11例患者均足部及小腿腓肠肌轻度胀痛。3讨论糖尿病患者常出现长期的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易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损害,形成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另外,当局部微血管发生病变,循环障碍,神经纤维受损,则会导致肢体末梢的保护性感觉减弱或丧失及足部生物力学的改变等,使机体缺乏对足部的保护措施,从而极易引起机械的或温度的损伤,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称为糖尿病足。形成糖尿病足的根本原因是下肢动脉慢性闭塞,均可导致下肢远端组织缺血缺氧,轻者组织细胞变性,出现间歇性跛行、疼痛等;严重者组织细胞坏死,出现下肢远端组织溃疡、坏疽。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大、中动脉的介入或架桥,对保留下肢动脉流出道的治疗有比较肯定的疗效。然而,对于下肢远端没有动脉流出道的治疗,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尤其是糖尿病足,最终难以避免较高平面的截肢。21世纪通过对干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在动物实验已经证实来源于骨髓和外周血的内皮祖细胞能够在血管损伤部位分化形成新生血管,进而改善肢体血供[4]。干细胞移植在心、脑缺血性疾病的成功实施为糖尿病足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51。本组病例经过各种药物治疗1年以上,效果不加。笔者根据糖尿病足的不同阶段,分别尝试骨髓、外周血通过肌注的方法予以干细胞移植,并在干细胞移植后病理生理及影像学改变上做进一步研究。结果,本组患者患足疼痛减轻或消失,足部冷感14~28d明显好转;溃疡及坏疽情况;移植后8~12周足部溃疡愈合。本组病例治疗中未发生并发症和严重不良反应,认为干细胞移植术是安全的。通过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估,证实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有效地增加患者的下肢血流,溃疡愈合,使一部分患者避免截肢,特别是对于高龄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参考文献1谷涌泉,郭连瑞,张建,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下肢缺血1例C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670.2黄平平,李尚株,韩明哲,等.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3,24(6):308—3n.3IbaO,MatsubaraH,Nozawa,eta1.Angiogenesisbyimplanta—tionof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andplaeletsintoische—miclimbs[J].Circulation,2002,106:2019-2025.4JudeEB,OyiboSO,ChalmerN,eta1.Peripheralarterialdiseaseindiabeticandnondiabeticpatients:acomparisonofseverityout—come[J].DiabetesCare,2001,24:1433-1437.5WulschertR。BounameauxH.Determinationlevelinischemiclimbs:re-appraisalofthemeasurementoftranscutaneousoxygentension[J].DiabetesCare,1997,20:1315—1318.收稿日期2007—05—16(编辑冰雨)肠外营养支持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文靖广西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药剂科,广西玉林537000摘要目的;探讨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与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6年12月肠外营养支持病人的资料。选择其中肝功能不全84例、肾功能不全49例,监测肠外营养(PN)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重点研究PN的适应证、个体化方案、营养制剂及输入途径、时间等。结果:肠外营养病人663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4例,放弃治疗6例;经中心静脉输注281例,外周静脉输注382例;肝功能不全病人PN第5天ALT、AST与PN前比较未见明显升高,虽略有下降,但高于正常值;肾衰(透析)病人49例,PN5dCREA较PN前下降,但高于正常值(P>o.05),其余未见严重不良反应。653例患者均恢复肠内营养(EN),病情好转或痊愈。结论:肠外营养支持保证了病人的能量需求,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为预后及肠内营养打好基础,是临床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关键词肠外营养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45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