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来宾市忻城县城关镇中心小学韦巧萍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P2~3。教材简析: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学生还要学习“长度单位换算”,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观性。它不像有的数学概念那样抽象,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具体的长度。二是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随处找到1毫米、1分米的实物,可以用尺画出1毫米1分米的长度,也可以用1毫米扩展出1厘米、1分米、1米。三是实用性。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认识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与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密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米尺、橡皮、曲别针、1分硬币、电话卡、1厘米纸条、10厘米纸条、1米纸条等。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师:同学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你能猜出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吗?(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师:你们汇报身高时,用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你能用手势比划1米、1厘米大约1其他类评比各有多长吗?(教师用米尺检验学生比划的长度是否准确,并将1米长的纸条贴在黑板上)你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吗?(板书:1米=100厘米)二、操作体验,探索新知1.认识毫米。(1)、引入毫米。(1)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厚多少?让学生量书的厚度,部分学生表现出困难(不满1厘米),也有学生已对毫米的有了初步的认知。(2)那为了量出这本书厚度,你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新的愿望?(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其实你们的愿望就藏在尺子里。[评析: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量一量时又发现不够1米、1分米、1厘米,由此激起。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2.组织交流。(1)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交流)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2)请你画出1毫米的线段。说说你对1毫米的感受用手势来比划一下。(3)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学生交流从同学生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一个什么规律?出示:1厘米=10毫米。[评析:这一环节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毫米在交流中归纳新知。学生充分感受1毫米的特征。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轻松和快乐。](2)体验1毫米。①实物感知:请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和10张纸的厚度,以加深对1毫米长度表象的建立。你能举出厚度是1毫米的实物吗?(如银行卡、电话卡等)②动手比划:用拇指和食指夹住1分硬币,再将1分硬币抽出,看拇指和食指间的空隙有多大,即1毫米有多长。同桌互相比划1毫米,看谁比划得比较准确。(3)应用毫米测量:你们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你知道数学课本的厚度和曲别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小组合作,先目测再测量,最后汇报交流,2看哪个小组测量得比较准确。2.认识分米。(1)设疑引入。学生操作:先用米作单位测量课桌的宽,再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课桌的宽,最后汇报测量结果,并说看法。(用米、厘米作单位测量课桌的宽,都不合适)师:你认为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有没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呢?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启发学生思考想像,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再让学生用10厘米学具测量课桌的宽,并汇报测量结果)师:这10厘米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补充板书课题:分米)(2)认识1分米。师:1分米等于多少...